承德市特岗乡村学校概况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大自然风光的旧城区,素有"避暑山庄"的美誉。作为河北省"三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德市的乡村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偏高等,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解决这些问题,承德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为乡村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一、乡村学校基本情况
承德市特岗乡村学校主要分布在市郊及周边的山区乡镇,大部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少数为完全中学。这些学校主要承担着当地学龄儿童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任务,为乡村儿童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
根据统计,承德市目前共有特岗乡村学校270所,其中小学146所,初中124所。这些学校分布在市区周边的55个乡镇,覆盖了全市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大多较小,办学条件普遍欠佳,大部分学校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
以某县级特岗乡村学校为例,该校现有在校学生300余人,其中小学部150人,初中部180人。学校占地面积仅2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仅有10个标准教室,师生比例高达1:25。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运动场等教学辅助设施,硬件条件相当简陋。
二、乡村学校办学模式探索
为解决乡村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承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教育资源整合
承德市将乡村学校划分为相对集中的教学点和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通过资源共享和错峰上课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师资不足、生源下降等问题。
对于一些师资力量弱、生源较少的边远山区学校,市政府主动与周边乡镇中心校对接,采取"点校共建"的方式,由中心校负责这些边远校的教学管理,派遣优秀教师定期到校指导支援,并由中心校提供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师资配备,也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
同时,承德市还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城乡学校联盟"模式,鼓励城区重点中学与农村学校结对共建,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师资对口支援等方式,带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师资队伍建设
承德市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多渠道补充农村学校师资,为乡村教师提供保障。
一是建立了以普通高校定向培养为主的特岗教师引进机制。市政府每年财政投入2000万元,与多所普通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大批师范专业毕业生到农村乡村学校任教,缓解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紧缺局面。
二是大幅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承德市出台了《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和津补贴政策》等规定,使特岗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城区教师持平,并享有系列补贴和奖励,大幅提高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三是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承德市为乡村教师设立了专门的职级晋升通道,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如带薪培训、交流轮岗等,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确保了他们的职业发展权利。
三、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承德市正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努力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1.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办学标准
承德市持续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淘汰教学质量差、生源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的小规模学校,鼓励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向周边村庄辐射。同时,制定了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和规范管理的标准,引导学校发展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2.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承德市加大了对乡村学校的投入力度,累计新建和改扩建乡村学校校舍面积超过55万平方米,配备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仪器,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同时,针对偏远山区学校存在的设施短缺问题,积极推进"乡村校园共建"模式,由县级财政统筹投入,实现资源共享。
3.强化教师培养,提升教学水平
承德市对乡村教师实施定期轮训,鼓励他们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同时,积极搭建校际间的教师交流平台,组织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的专业对接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此外,充分发挥乡村学校校长的引领作用,持续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为学校注入持久动力。
4.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均衡
承德市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为乡村学校配备了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并组织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同时,注重探索适合乡村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课程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承德市正在不断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当地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