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杨新磊、陈宁)近年来,河北安国市民政健全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机制,优化和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严把入口,规范操作,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应享尽享,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
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认定机制
健全救助机制。调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原来的25个门增加到31个门。修订完善《安国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明确核查对象、内容、方式、流程、门职责和责任追究。
夯实核对队伍。安国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和安国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配备6名事业编制。招聘了45名社会救助辅助岗,充实到核对中心和各乡镇(街道),具体负责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社会救助工作。
落实工作经费。以上一年度安国市低保特困在保对象人数为基数,按照每人15元的标准,每年年初,由财政安排9万元核查工作经费,确保精准做好本年度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社会救助工作。
强化数据核对 运用比对成果
加强门协调。根据核对办法及相关规定,安国市核对中心与13个市直单位和8家金融门签订了信息互享互换和协查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双方共享数据的内容和形式。并定期组织门业务人员沟通会,建立良性沟通机制,确保跨区域、跨层级、跨门的核对业务协同有序开展。
实现数据共享。各成员单位定期将车辆、社保、公积金、不动产、存款、保费等16项详尽、真实的数据信息,提交给核对中心,建立起安国市基本信息库,并定期更新,全领域、多角度地展现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现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横向共享、资源纵向互补,为精准认定、分类施保施救提供了强有力数据支撑。
完善线下比对。同时针对公安、社保、银行、证券等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等不能移交的数据,核对中心通过线下方式,对反馈的各类金融数据进行人工比对分析,为动态管理提供准确的家庭经济和财产信息。
强化规范操作 防范核对风险
规范操作程序。居民家庭申请专项救助,按规定提供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的同时,填写《授权书》,授权民政门对其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对。乡镇(街道)民政办公室收到居民申请后,连同申请对象的《授权书》一并提交核对中心。
规范使用范围。按照“无授权、不核对”的原则,核对中心收到《授权书》后,方可通过数据交换获得相应的信息数据。核对中心对核对数据进行分析,将核对信息反馈乡镇再次入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规范数据保密。各成员单位向核对中心移交的数据库单独保存在加密硬盘内,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数据核对。与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签订保密协议,要求涉密工作人员遵守信息保密制度,履行保密职责,确保核对信息安全,防范核对风险。
强化政策宣传 接受社会监督
入户普及政策。针对分困难群众行动、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组织工作人员归纳汇总,将民政社会救助政策编辑成册,由乡、村民政协管员和网格员分发入户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今年以来共发放明白册6000余册。
发布工作动态。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民生工作动态,及时发布各类权威信息,尤其是涉及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持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覆盖面、知晓率。
公示救助对象。发挥村级监督主阵地作用,在所有社区和村(居)委会按照统一格式,统一制作,设立社会救助公示栏,对在册救助对象进行常年公示,内容每月更新,不定期对公示情况进行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真公示、公示真”。
2021年12月以来,安国市民政通过对在保的低保、特困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全量信息比对,核对中心将疑似超标的412户数据反馈给各乡镇,经过各乡镇实地入户调查,共清退252户,未发生一起清退错误,实现了社会救助科学动态管理和精准救助,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应调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