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记者从“健全防贫监测帮扶体系 坚决兜住返贫致贫底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保定市乡村振兴门积极探索建立巩固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工作机制,构筑防止贫困发生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从2020年到现在,全市没有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
规范政策体系,出台系列文件,不断明确工作标准,规范程序要求,细化落实措施,保证工作有章可循。完善组织体系,防贫工作中心、防贫工作站、防贫专班,建立起多层级、多门参与的防贫组织体系。组建网格体系,全市行政村推行防贫工作网格化管理,目前,全市防贫网格员数量已达到3.68万名,在政策宣传、风险排查、帮扶联络、档案整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筑起了防贫工作第一道防线。
明确有效防贫的标准体系
突出防贫监测帮扶的目标要求、重点人群和监测路径。守住一条底线,即健全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把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坚决不让一人一户返贫致贫。关注三类人群,即不稳定户(建档立卡户中,年人均纯收入在防贫监测范围以内,且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边缘易致贫户(一般农户中,年人均纯收入在防贫监测范围以内,且存在致贫风险的农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年人均纯收入超出防贫监测标准,但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突发状况,刚性支出较超过预警标准或收入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畅通三种渠道,即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排查、门筛查预警等方式,做到易致贫返贫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明确四条风险消除标准,即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收入持续稳定,额刚性支出问题得到稳定解决。
织密排查预警的监测体系
认真组织开展防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整改,对全市所有农户全覆盖落实“五排查一清零”行动,即排查收入、、医疗、教育、饮水安全等五项指标,所有问题即时清零。 “立体扫描”堵漏洞、“宽进严出”保质量、全程重实效,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落实精准施策的帮扶体系
切实做到因人开处方、因户定套餐,防止出现“一兜了之”“一保了之”或过度保障的现象。
有能力的“带起来”,借助全市30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2家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27万家专业合作社、5600多家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安排产业发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等,带动参与生产经营,拓宽增收渠道。
有技术的“送出去”,发挥毗邻京津、雄安新区的优势,加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输送技能型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今年以来,全市劳动力务工就业达到12.6万人,其中符合条件的防贫对象全实现就业。
无保障的“兜起来”,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或临时救助条件的监测对象,及时纳入救助范围。按规定落实“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渐退期”等相关政策,建立起多门联动的特困群体监测帮扶机制。
不尽孝的“管起来”,对因不履行法定赡养义务造成老年人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由乡村两级采取规劝、调解和道德、法律约束等手段,促使履行法定义务,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目前全市5054户11924监测对象中,已有2926户6814人通过精准帮扶消除风险。
通过上述措施,全市自2020年以来没有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记者刘靖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