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讯(记者李连成 通讯员胡泽宁、朱松)“去年,村支委托土地托管专业公司托管100亩村民土地,仅半年时间,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今年,支计划增加托管2000亩,村集体收入将突破20万元。”日前,博野县南小王镇堤头村支杨占涛说。
以建引领壮村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博野县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优势,把群众动员起来、把资源利用起来,打好发展壮集体经济的“组合拳”。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壮村集体经济制度体系,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明确规范项目扶持、资金渠道、要素资源、发展模式、考核奖励、监督管理等内容,把发展壮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工程”,纳入乡镇委、班子效能考核,抓基层建述职评议和乡村振兴年度考核,逐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掀起抓村级集体经济的热潮,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从“有”向“强”的转变。目前,全县133个村中,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84%,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有28个。
坚持因村施策,鼓励模式创新,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博野镇沙窝村、冯村两个村有近万亩古梨树群,在两村支带领下,联合打造梨花节、采摘节等乡村旅游项目。城东镇八里庄村苗木市场因长期管理不当闲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在村支组织推动下,通过强制腾退、项目整理、重新发包,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南小王镇董庄村70%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村支积极探索“支+企业+农户”模式,引进专业土地托管公司对群众土地进行试点托管,推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土地托管公司提供种子、化肥、耕种、病虫害防治、收割、加工、营销等全程托管服务,群众在每亩地保底收入800元的基础上再参与盈利分红,村集体、农户按6∶4的比例分红,实现了村集体“富起来”。
县委组织还通过推广支建在“产业链上”“支+协会”“支+合作社”等做法,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出中药材种植加工专业村杜各庄村、杏仁加工专业村苑郭庄村等34个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通过支引领探索发展路径,员带头提升发展活力,统筹资金精准有效发力,今年全县所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全达到10万元以上。”博野县委、组织长陈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