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长安) 7月28日早,河北学教授、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齐易带领团队来到河北涿州市义和庄镇陶营村,对该村非遗文化“高跷会”进行挖掘、整理、记录。
图为京津冀学者在涿州市义和庄镇陶营村记录非遗文化“高跷会”。通讯员亚菊摄
在陶营村高跷会的箱头陈树堂家里,学者们与“高跷会”传承人进行交流,对“高跷会”来龙去脉进行记录、研究。
“从月初到现在我们走访了涿州市20个村庄,整理并记录了一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音乐,主要目的是为传统音乐文化在今天的样貌留下一个历史存照,同时助力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齐易告诉笔者。
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灿烂,其中有不少民间的传统音乐散落在乡村。为给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统音乐形式留下珍贵的资料,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邀请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对涿州市的20个村庄音乐项目开展考察记录研究工作。
7月初以来,这支由艺术研究院、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北学、河北师范学专家教授组成的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走进乡村的田间地头或村头巷尾,对音乐类非遗传承人进行信息录入和口述史访谈,对每一个项目的表演形式现场摄录。整个过程向全网直播,也给远在他乡不能亲自到场的音乐研究者打开一扇窗口。
“通过这项工作对涿州市的音乐类非遗做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记录,同时也为我们地方非遗保护工作提升了一个高度。”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的范亚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