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帅英)“做试验要从每一个小节做起,尽最可能地减少实验数据的误差。今后你们走向工作岗位,一定要抵得住各种诱惑,培养严谨的治学精神。”这是近日河北农业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科学系在上饲料分析与检测实验课时,开展课程思政的一个掠影。
近年来,河北农业学动物科技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构建起“协同育人”同心圆。
依托支,激发协同育人的“主体”活力。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和关键因素,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近年来,该学院实施了建、学术双带头人工程,强化了教师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建和学术的双融合。课程组的老师们积极参加支的“三会一课”“师生员沙龙”“主题日教育”等活动,认真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课程组教师依托支,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老师参加课程思政座谈会,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背后及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自然”的切入点,反复“打磨”课程思政的育人案例,推敲讲授目的和育人效果。让思政课教师自觉承担起“领舞者”的角色,实现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互通有无、相互学,形成育人共同体。
以课程思政为中心,推进课程。课程组在推进课程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专家、学生、辅导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时代的需求,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组教师从课程的培养目标、讲授方式、讲授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动手能力增强与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把“思政元素”和“育人案例”渗透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具有河北乡土气息的思政案例、农牧行业的翘楚和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渗透到了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学的主动性,达到了育人育才目的。
利用师生交流平台,提升“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学院先后实施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专业教师班制”“员干联系学生班”等,给师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交流平台。员干、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联系所带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知识优势、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学业上指导学生、做好老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好朋友;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指导学生,做好参谋。在与同学们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将职业操守、道德规范、哲学原理、做人道理等润物无声地融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中去。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该学院实现了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贯通、相互补位,达到各守一段渠的育人效果。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实施课程思政,在课程中育人;辅导员老师利用第二课堂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育人;员干以团支、支为依托积极组织“团日活动”“日活动”“师生员沙龙活动”,在“组织”中育人;企业家班通过第三课堂组织社会实、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