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化服务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市公安门制定57条措施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市公安印发《沧州市公安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57条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保障重发展和重点项目。由属地公安机关包联黄骅港22个专业码头和7条铁路专用线项目,辖区内凡有重点项目落地开工的,实行派出所所长提前介入和“一项目一民警”联络机制。优化运河文化带市区段交通管理,做好14处配建公共停车场和5处社会公共停车场车辆进出场及周边交通流线设计工作。与市运河发展集团、园博园承建商等单位建立服务保障联席会议制度,为园博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交通环境。
优化车驾管业务服务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业务“就近办”“自助办”“网上办”“延时办”“错时办”“预约办”;对外迁入我市的符合国五排放标准的小型非营运二手车准予办理迁入手续;全面解除皮卡车限行;对城市核心区以外的区域道路,为配送货车预留每天不少于6小时的进城时间窗口;缩短公章刻制办理时限。
推进中心城区24个路口信号灯智能化改造,升级149个路口信号灯全息雷达检测系统,实现交通信号优化自动配时。在保障正常交通秩序的前提下,坚持还路于民,年底前完成1.8万个超配路内停车泊位的清退,在主要商业综合体周边、商铺集中区域尽最可能扩停车泊位的规划。提高户政业务服务质量,协同实现高频户政业务“跨通办”。建立与“12345”热线联动机制,畅通非类求助分流渠道,建立与119、120及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单位应急救援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及时、专业、高效的紧急救助服务。
推进公安政务服务事项指引网上查询,“一窗通办”,逐步推行户政业务“一网通办”。简化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积极引导推动轻微车损事故网上处理,年内轻微车损事故网上处理率达到50%。研发集船舶出入港报备、线索举报、便民服务、视频巡查、一键报警等功能模块的“智慧船舶”系统,将船舶业务融入沧州政务微信平台。
严打危害营商环境的黑恶犯罪、涉企违法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深化“破小案、护民安”活动,积极创建“零发案”小区,依托全市站,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街面见警率和管事率。
打造法治市场环境。深入推进经侦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提高经侦执法办案质量,力争每年侦办上年度已立未破刑事案件90%以上。坚持惩治经济犯罪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并重,编制公安机关涉企执法“首违不罚”“轻微违法不罚”事项清单,组建“公安机关公职律师服务企业团队”,为企业在市场交易、企业管理、经营创新等活动中提供刑事法律咨询和风险隐患预警服务,帮助企业合法经营、防范风险、健全管理、依法。
简化外国人办理签证手续,落实外国人申请在华永居规定,加强涉外企业走访服务力度,主动深入涉外企业,建立“一对一、面对面”管理服务模式。对赴境外开展活动的企业及人员开展风险防范提示,提高境外风险防范意识。缩短出境审批、入境身份核查时限。
建立对企业“无事不扰”机制,强化企业举报投诉线索督办核查,深化执法公开,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机制,每季度收集反馈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畅通网上信访投诉举报渠道,上线运行“沧州市公安群众工作服务中心”手机APP,开通24小时语音自助接访、机器人自动接访,最限度拓宽信访渠道,实现群众网上信访投诉举报反馈率100%。(记者 张梓欣 通讯员 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