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老沧州”力量,寻找老沧城样貌
四幅手绘地图再现“城迹”
日前,一群热爱地方文化的人士集聚在运河边的市博施博物馆,“城迹:老地图中的沧州城”手绘沧州老城关图研讨会。家以四幅形态各异的手绘沧州老地图为蓝本,希望能打造出一幅集资料性、文献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新版沧州城关“老地图”。
四位手绘地图人首先展示了各自的手绘图:57岁水务工程师寇金星制作的地图以民国二十二年版的《沧县志》为蓝本,经过自己近年来的考察,又有所增加;老建筑工马振江的手绘地图恰如清明上河图般,不仅绘制了地理位置,还有人物、建筑,立体形象,栩栩如生,更像一幅沧州城区的风情画;记者展示的手绘沧州城区图,作者是远在邯郸的九旬老人宋俊明,原籍沧州,他绘制的地图以运河为坐标,街巷、地点既是生活、学、工作过的地方,也是记忆中的乡愁;退休干陈建英则画了一幅老宅附近的草图……
参加研讨会的多为“老沧州”。每拿出一幅图,家都非常惊喜,仔细观看,时有新发现。在寇金星制作的地图上,记者发现了《沧县志》上记载的沧州最早的女校——马场街女校。因为缺乏更多史料支撑,这所女校被湮灭在岁月风尘中,她的位置被另外两个女校所代替。寇金星说,女校是老县志地图上就有的,他并未改动。这张地图不仅还原了女校的位置,也还原了那段历史。与会的“老沧州”戴树德记忆力超群,指出了地图中所标街巷名称的今昔变化,还提出了许多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地名。
地方文化研究者张耀华、作家杨博、地方文化学者孙建、摄影师王少华等各抒己见,对绘制新版老地图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研讨会发起人、文化学者冯彦宁说,沧州是一座运河城市,运河为沧州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兴盛。盛世修史,家不约而同地以手绘老地图的形式,描绘记忆中的老城及老城中的风土人情,是家乡情怀的一种表现。他建议,以民国版《沧县志》为蓝本,参考其他手绘地图,制作一张能反映1900至1950年半个世纪的沧州城区地图。这半个世纪,经历了清末、民国、,运河城市沧州走向了新生。希望这张地图能体现沧州厚重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多融合等诸多城市特色,从地理文化的角度,用地图来展现沧州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地图上应标注运河码头、渡口、街巷、寺庙,以及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做一张集地理文化与人文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新版沧州“老地图”。
目前,寇金星综合四幅手绘图,参考家意见,正在制作新版地图。(记者杨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