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百万亩旱碱麦收割完毕喜获丰收
根据初步测产,平均单产比去年增加7.9%,总产较上年增长近两成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连日来,为了打赢“三夏”粮食生产战,全市农业系统抢抓晴好天气,加农机具调度力度,组织农技人员分包各个乡镇、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利用小麦成熟期时间差,加强县市间的支援和调剂,确保小麦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同时,1000余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田间,指导抓好夏收、夏播和春播作物夏季管理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夏播玉米等作物种足种好。
6月16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获悉,今年全市小麦共播种531.1万亩,目前已完成收割469万亩,其中,旱碱麦100.2万亩已经全收获完毕。根据渤海新区黄骅市初步测产,平均单产240公斤以上,比去年增加7.9%,总产较上年增长近两成,旱碱麦丰收已成定。
近年来,沧州市立足“旱有旱的优势、碱有碱的文章”,全面加强盐碱地利用,不断强化农田基础设施,依靠科技提升旱碱麦生产能力,力推广适应盐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深入开展盐碱地小麦种植的小面积高产攻关和面积示范推广,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带动了旱碱麦的丰产增收,实现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的转变,擦亮了旱碱麦这一金字招牌。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麦已收割完毕,预计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今年水利条件比较好,籽粒饱满,管理也到位。在旱碱麦生长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还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全程保驾护航小麦生长各个环节,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仙庄村支副刘玉锁,望着收获的麦粒,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将深入学贯彻视察河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市农业农村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沧州市将制定《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三年发展规划》和2023年《沧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开展试点工作的同时,深入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加强科研支持力度,完善土地流转和托管激励政策,做强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旱碱麦面积增、单产增加、农民增收。(记者马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