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红火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海兴县“三方共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村干和驻村干的帮助下,我来到村里的腾飞渔网加工厂上班,有了固定就业岗位,挣起了薪金。”海兴县张会亭乡徐西北村村民徐爱英高兴地说,得益于海兴县推行的“三方共建”机制,他们村支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昔日集体经济薄弱村走上支领航、强村富民产业振兴路,是海兴县建引领发展壮村集体经济的生动写照。海兴县瞄准关键环节,推动聚合力量、整合资源、统合机制,以支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创新村社共建、村企共建、村村共建模式,壮村集体产业,带领村民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坚持村社共建、统合机制。海兴在全县范围开展“三联四融五提升”活动,梳理整合现有领导包联、结对帮扶、驻村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村社共建格,鼓励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以合作社为平台,创新支联合、对口帮扶、持有股份等形式,为共建村引进项目、谋划产业、拓展销路,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今年以来,全县结成共建对子96个,协助合作社6个,引进发展项目77个,帮助建成规模化农产品种植基地16个。
坚持村企共建、整合资源。海兴县遴选生产效益好、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社共建方,鼓励企业与共建合作社交叉持股、双向挂职、互设岗位,把企业的敏锐市场嗅觉、先进管理理念、生产销售渠道引入合作社,让合作社土地、人力、生态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实现资源集约、供求互补、发展联动。目前,全县累计搭建“万企兴万村”平台12个,新建渔网加工厂、体育器材厂、鱼粉生产厂19个;促成共建合作社43个,合作社资产规模增长24%;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实现劳务收入30余万元。
坚持村村共建、聚合力量。海兴县在支领办合作社前期试点基础上,针对各合作社地理位置、发展优势、村情特点等实际情况,分类确定“中心村”和“辐射村”,构建协同连片发展带。“我们鼓励跨村共建、联合社,推动相关支组织生活共过、发展规划共商、事要事共议,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以组织联合促进力量聚合。”海兴县委组织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共规划连片发展带23个,覆盖全197个村,合作社数量占比增长37%,季度总产值较共建前提高11%,形成了北齐村茴香种植、徐西北村渔网加工等6个联合社高产值示范项目。(记者 通讯员史得江、郭凌玉、宋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