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一张网” 市县审计共享用
我市建起市县两级涵盖8类外行业数据的审计数据中心
数据审计涉及面广、数据分析量、数据模式不统一等因素,给构建集中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带来诸多难题,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着落实审计全覆盖和人员少、任务重的双重矛盾。对此,市审计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市县两级审计机关的数据审计转型升级新模式。在全国投资审计数据应用研讨班上,审计署负责人表示,沧州市审计的做法为各级审计机关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提供了借鉴。市审计也成为全国投资审计数据融合式研究试点单位。
从“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
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决定了数据审计成效。市审计的这套系统,以数据采集的最前端为切入点,从最实际、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完善基础设施、建立标准流程、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采集的系统化。近几年内,我市相继出台多项规范性制度,制定标准化数据格式,细化数据采集、移交、使用、反馈等标准化流程,建立了数据云中心。公安、财政、工商等门,通过定期上报更新信息数据,将人口、社保、车辆等分散的碎片化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目前,全市已搭建覆盖市县两级、涵盖8类外关联行业数据的审计数据中心,为数据审计提供了“核心智库”。
据市审计负责人介绍,我市充分利用开展“金审工程”契机,通过建立一个流程、一套系统、一条通道的“三个一”模式,打通数据采集、数据应用、数据共享三个关键节点,持续挖掘数据资源价值,让数据成为基层审计工作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从“多领域”向“全领域”拓展
数据审计时代,软件是重点。近年来,市审计围绕市委、市中心工作,在预算执行、领域、投资领域建立了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使审计转型升级全面铺开。
为达到审计全覆盖,市审计了财政及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内嵌100多个数据分析模型,将被审计单位数据与数据库关联比对,分析疑点。通过该平台,我市2020年首次实现全市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
针对战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市审计的领域监督执纪数据管理平台,形成了纵到县乡村户、横到各个门,翔实全面的数据管理中枢,实现了对“贫困人口信息、资金流向、项目进展”等信息的全程和动态监管。截至目前,该平台对市直8个门、16个县(市、区)近200万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有效破解了因点多面宽导致的审计核实困难问题。
为了提高投资工程项目审计效率,市审计的工程项目审计平台,将单位、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决策领导4类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平台具备工程项目、审计项目管理等17项功能,在全国率先将多级数据比对分析技术成功应用于投资审计,可以快速精准定位问题疑点,自动生成疑点报告,实现了程序审计和造价审计智能化。2019年6月至今,共组织对195个投资项目开展审计,涉及资金48.94亿元,核减资金支出5.9亿元,核减率达12%。
从市级向县级推广
面对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不均衡、专业人才短缺难题,我市积极发挥市级审计机关“一线指挥”作用,将所有信息化应用平台全实行市县共享共用,实现数据资源“一张网”。其中,工程项目审计平台目前已在16个县(市、区)审计署完成,市县两级推广应用工作全面铺开,有效避免了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
据介绍,市审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自主的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及处理应用平台,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可参考借鉴的规范化模板纳入平台,将常见的审计问题,连同适用法规、规范性表述集成在一起,成为沧州审计人自己的“百度”。截至目前,平台已涵盖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13类审计项目、68项问题类型,录入676个审计问题标准化表述模板,涉及838条定性及处理处罚依据、531法律法规全文,有效提升了全市审计工作的“质”和“效”。(记者 贾世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