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 通讯员武海波)“2019年前,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是‘零’。手里没把米,叫鸡鸡不来。家各干各的,就像一盘散沙。”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棋盘山镇二十九号村支张志国喟然道。
二十九号村地处棋塞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伊逊河穿村而过,数百亩连片平阔土地,山区村少有。手握区位、资源优势,但苦于没有集体收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和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发展壮村级集体经济,既承载着乡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承载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农村发展稳定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长韩淑珍说,近年来,围场坚持以建为引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强堡垒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2019年,二十九号村被该县列入壮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实施试点,获得扶持资金50万元。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论证,根据市场需求和专家建议,蔬菜冷棚17座,发展错季西红柿种植。
“围场生态优良,昼夜温差,易于西红柿糖分积累,且不易发生病虫害。8月到9月,其他产区由于气温过高,西红柿品质下降,我们品质优良的西红柿此时上市,正好打了个时间差,受欢迎。”张志国说,第一年便实现丰产丰收,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10万元。
2020年,围场如期实现摘帽,但仍有许多因资源匮乏、人才短缺、无成熟项目的薄弱村。“强村越来越强,弱村越来越弱”的现象,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突出矛盾。
围场针对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的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力量薄弱、造血功能贫乏等短板,按照“突出集群效应、联合抱团发展、集中连片推进”思路,了领导任组长,县委组织总牵头,、财政、林草、审计、农业农村等门参加的工作专班,将乡镇作为一个整体,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线和要素流动障碍和地域限制,统筹推进“1+N”抱团发展模式。
2020年,围场整合其他8个村集体项目支持资金,共400万元,以入股形式加入二十九号村西红柿冷棚项目,冷棚167座;2021年,继续加项目投入,帮助镇内剩余4个缺乏生产经营性集体经济项目的村,种植规模扩到330座冷棚。
为确保项目平稳有序运行,棋盘山镇委了集体经济工作专班,下设项目、组织、财务、监督4个小组,并按照“支+公司+园区”模式,注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牵头村支任董事长,其他村支加入董事会,定期会议,共商共促共监共护项目发展。
“园区采取统一实施、统一规划种植、统一管理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协调销售、统一核算收入的‘六个统一’经营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分散种植缺技术、不会管没销路问题。”张志国说,以前规模小,收购商不愿上门,需要雇车追着收购商,不仅成本高,价格还低。现在每天上门排队的车足有六七辆,成本降了、价格升了、收益高了。
去年,二十九号村集体收入突破30万元,其余12个村集体收入分别增加6到10万元。
抱团发展增加的不仅是集体收入,还有群众的幸福感、收获感。园区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用工高峰期每天需雇用周边农户300余人。“我们每月为全村65岁以上老年人举办爱心敬老饺子宴。修建了通组桥,解决了400余人的出行难题。今年计划用17万元,为偏远自然村安装路灯。扩建新村的计划也提上了议程。”张志国兴奋地说,村集体有了收入,各项民生支出有保障了,极增强了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
该模式实行以来,围场已累计整合资金1.1亿元,共打造“飞地”抱团发展园区15个,带动79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顺利实施集体增收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达到79.8%,5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96.2%。
今年,围场成为承德唯一一个入选“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区、市),随着抱团发展持续推进,该县剩余12个薄弱村,年底前,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