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宽城当地专家最新考证,宽城现存的多片具有约五百年历史的古栗园,实为明长城重要军事辅助设施“戍边林”,是附属于砖石长城的另一道“绿色长城”。
据了解,自古以来宽城就是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明长城在宽城境内绵延约60公里,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组成分。1月21日,宽城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副长章立新告诉记者,根据专家测定农户家种植的成片古栗树树龄分在五百年左右。
章立新告诉记者,成片的古栗园,树干直径达1米以上,分布在宽城明长城脚下、关口前开阔地和山谷内交通要道平坦地,果实生长在十几米高的乔木树冠顶端,成熟前,浆果孕育在刺猬般的栗蓬内。每逢金秋时节,果篷自然开裂,微风吹动,珍珠般的褐色坚果悄然落地,即使上百年的古树,也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至于明代中期此地为何定植栗树?章立新查阅相关资料,据明代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开始在蓟镇长城的冲要之地种植“戍边林”。到了明隆庆、万历年间,为了军事防御需要以及经济目的,戚继光等将领组织守边将士、百姓除修筑砖石长城和敌台,还在长城沿线特别是兵马必经的平坦开阔地上,在朝廷规定栽植的榆柳桃杏基础上,广泛栽植栗、桑、枣等地方经济树种。树种丰富的“戍边林”构筑起砖石长城以外的另一道“绿色长城”。
而对于这道颇具意义的“绿色长城”,章立新坦言,有专家考证后认为古栗园作为明长城重要军事辅助设施,是明军为加强纵深防御、减缓对方骑兵进攻速度、缩小骑兵优势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具有军事、文化、经济意义的一道“绿色长城”,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拓展了长城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记者闫立辉 实生李明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