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 近年来,兴隆县坚持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指引,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围绕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闲置农宅等几个方面,按照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差异化要求,打造乡村旅游“兴隆样板”。截至目前,已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村57个,农家院1680家,床位13000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万人。诗上庄、老营盘、迷子地等3个村被评为首批“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推行景区带村模式,让“输血”变“造血”。发挥景区多为自然资源型优势,在景区和景区连接线拆迁中,改变以往单一的资金补偿模式,同步规划搬迁小区,按照民宿标准每个房间配建单独卫生间,发展特色民宿、农业采摘、土特产销售等旅游接待项目,打造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民宿群,目前,各景区共带动了57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其中24个村80%以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
推行“文化引领”模式,让“穷乡”变“金窝”。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优势,打好乡村旅游“文化牌”,利用诗上庄诗歌文化、南天门满族风情文化、山楂文化的独特性,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聘请美院等艺术院校专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文化馆、文化长廊、文化公园等设施,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同时,引入西方油画艺术,创新“艺术馆+民宿”形式,与京津美术院校合作,建立兴隆写生艺术基地联盟。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
推行能人带户模式,让“户”变“头雁”。利用回乡创业群体和学生创业者的先进理念,对原有农家院改造提升,并利用线上平台宣传运营,开拓游客市场,打造农家院2.0版,带动周边民宿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水泉迷子地方圆居民宿、雾灵山山中小筑民宿等高品位民宿。
推行农宅流转模式,让“资产”变“收益”。激活农民闲置房屋“沉睡资源”,引入社会资本,采取流转或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农宅,配合周边自然环境,改造成田园民宿,形成“田园+乐园+家园”的乡村休闲生活社区。目前,全县已有216处民宅实施特色民宿,已建成精品民宿30余栋,其中雾灵山居、燕山水寨等特色民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