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张宇)史学教育启动以来,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高度重视宣讲工作,通过加强队伍、整合宣讲资源、创新宣讲形式“三重奏”,不断扩宣讲覆盖面、提升宣讲影响力、增强宣讲吸引力,打造“木兰志愿服务宣讲队”基层宣讲品牌,奏响史专题宣讲“合唱”,为史学教育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队伍,打造史学教育宣传新格。构建多元化宣讲队伍,夯实宣讲基础。精选出威望高、善表达的群众身边人作为“木兰志愿服务宣讲队”史专题宣讲员,按照的先进理论、史团史、国情形势政策、榜样故事四个方向,将宣讲队员按照专长特点划分主讲课题,形成镇村联动和百姓群众互动相结合的良好面。制定志愿服务基层宣讲者培养计划,着重从政治素养过硬、感染力强、表达能力佳的志愿者中选拔宣讲员。通过邀请专家指导、集中备课、分别试讲等方式,精心打磨讲稿内容设置、教学技巧处理。
整合宣讲资源,打造史主题精品宣讲路线。本土化整合宣讲资源,挖掘、梳理、整合围场本地红色资源,“本土化定制”精品宣讲课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和体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史学教育专题培训,创新打造性锤炼实境课堂。精品化打造宣讲线路,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史学教育红色宣讲路线。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核心涵育基地等,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
创新宣讲形式,进一步宣传的百年奋斗。推出“乡土式”宣讲。采取“当地人讲述当地事”方式开展接地气、走民心的宣讲,邀请村支用“土话”进行授课。在充分利用县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塞罕坝精神,认真谋划“以红带绿”的新时代性教育课程。组织木兰志愿服务基层宣讲队成员到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等地开展集中宣讲、网络宣讲、田间地头宣讲、小板凳宣讲、喇叭宣讲,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按照“小切口、发准力、效果好”的标准,用群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小道理、小故事,不断将史学教育深入基层一线、走到群众身边。创新“文艺式”宣讲。宣讲员结合各自特长,开拓思路,把的创新理论融入百姓故事、歌舞戏曲、互动游戏、网络展播等各种形式中,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具地方特色、充满乡音乡情的文艺演出,把史宣讲内容转化成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运用“网络式”宣讲。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充分发挥县融媒体中心、周刊、《河北围场》、《围场宣讲》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优势,利用围场电视台、电台开设“史上的今天”、“学史,悟思想”、“学史 唱红歌”、“史故事展播”、“红色书场”等专栏,在“冀云围场”APP开设专栏,设立“史进课堂”、“史百年我来颂”、“英雄故事会”等板块,开展网络宣讲,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新载体。开展“灵活式”宣讲。围绕此次史学教育宣讲,开展史知识竞赛、家讲史故事演讲比赛、史在我心中征文比赛,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讲,用鲜活的语言解读史,让群众重温的历史,感受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爱、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