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
河北工程学首批开设20期“工程思政微课堂”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郭广伟 河北日报记者刘剑英)“这样的思政课入脑入心,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更坚定了为复兴努力学、增长本领、贡献力量的决心。”这个学期,登录网络“工程思政微课堂”学,成为河北工程学学生兰欣慧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代学生思想活跃、生活“无处不网”等特点,河北工程学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考核模式,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工程思政微课堂”,以微视频形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思政课堂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课堂教学与文化资源优化整合,让思政课不仅“有意义”,还“有意思”。截至目前,该校首批推出《太行深山 星火燎原》《左权将军墓的守护人——杨爱公》《红染太行山 英雄庄子岭》等思政微课堂20期,每期时长5至10分钟,用故事、精神感染激励学生。
据河北工程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严淑华介绍,“工程思政微课堂”围绕学贯彻新时代特色思想和核心宣传教育,借鉴工科教学中的实训模式,探索实施“红色领航·灵动课堂”课程,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该校发挥地域优势,建有八路军一二九师文化实践教学虚拟仿真博物馆,帮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感受文化氛围,增强历史使命感;利用学院办公环境红色文化走廊,传承红色基因,构筑思政育人风景;组织教师到红色基地研修学,走访、考证、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收集第一手资料,挖掘整理历史资料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供教师团队教学参考借鉴。
“工程思政微课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融入体现邯郸红色文化的历史图片、文物、珍贵视频等,将的故事、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了解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争做担当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河北工程学委副董志霄表示,互联网对当代学生思想、学等诸多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但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对网络信息鉴别能力还不够强,网络法律知识欠缺,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素养还亟待提升。对此,河北工程学还开办了一批贴近学生的网络专栏,一支由优秀思政课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队伍,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重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听话、感恩、跟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复兴的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