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做强创新主体、加科技攻关力度、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邯郸努力创新型城市
今年,全市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将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0项、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实现全面覆盖、直达快享,引导和撬动企业加创新投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达到640家、加计扣除额2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0%
河北日报讯(记者白增安)日前,2022年度河北科学技术奖项目名单公布,邯郸市25项科技成果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5项(企业技术创新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2项)、科技合作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占全科技进步一等奖总数的20.8%,创历史新高。
2022年,邯郸市入选创新型城市名单,该市科技门围绕产业链署创新链,针对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谋划一批、研发一批、转化一批、落地一批”项目推进力度,争取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6项、资金1.89亿元,其中中船重工718所2项列入科技专项,获重科技成果转化专项9项,晨光生物、沃土种业等单位获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沃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出的河北推广面积最的自育玉米品种“沃玉3号”,凭借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倒性好、抗病抗逆性显著等优势,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创新主体增长迅速。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计划,该市在全率先开展市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认定工作,2022年,全市级科技领军企业总量达到6家,首批认定中船派瑞氢能、钢诺新材料等11家市级科技领军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9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50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365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99家。
今年,该市以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做做强创新主体。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实现全面覆盖、直达快享,引导和撬动企业加创新投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达到640家、加计扣除额2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0%。
加科技攻关力度。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布实施市级科技项目,推进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加快推动延链补链强链。聚焦精品钢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2022年,该市实施市级重科技专项106项,安排专项资金2290万元,支持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吉帕级超高强汽车板关键技术”、汉光重工“人工智能感知关键技术”、恒博新材料“半导体设备用高纯陶瓷氧化铝粉”等3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中船重工718所、汉光重工、晨光生物、河钢邯钢等行业领军企业,攻克电子特种气体、有机光导鼓、天然提取物、汽车板材等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今年,该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将实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0项、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积极争取级以上重科技专项和科学技术奖励。
高能级创新平台。按照梯次推进、联合共建的方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2022年,该市新增级研发平台11家,全市级研发平台总数达到119家,派瑞特气牵头组建河北电子特种气体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为全首批认定的3家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新认定市级研发平台30家,总量达到174家,实现了重点产业和区域全覆盖;新增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级众创空间2家、级星创天地7家,级以上双创平台达到126家。今年,该市将加快冀南新区争创高新区、邯郸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农高区步伐;支持武安市、魏县等县(市、区)跃升至A类县,全市A类县总数达到7个;支持中船重工718所、汉光重工、晨光生物、龙凤山铸业等企业争创级研发平台,在氢能、生物提取等领域培育级高能级技术创新中心。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该市加快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精准合作平台,拓宽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领域。2022年,北邯郸创新研究院完成了植物蛋白系列食品、小型化宽量程真空变送器、智能化区域产业脑平台等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30余项,孵化企业5家,为200多家企业提供诊断、咨询等服务。今年,该市将进一步完善北邯郸创新研究院、北科院邯郸分院等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考核评价机制,加快招引项目、技术和高校院所分支机构;依托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行、领军人才邯郸行等活动;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使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