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在振兴路上高高飘扬
——我市抓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 孟 皓 李彦峰 本报记者 李其征
从黄骅港湾到白洋淀畔,狮城地处处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新变化、新气象。广员干冲在前列,干在实处,让旗在一线飘扬,在一线闪亮。
的组织、员干在乡村振兴中应有怎样的担当作为?我市聚焦乡村振兴,持续强化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能力提升、龙头带动、固本强基、帮扶助力、智汇乡村和治理增效“工程”30件实事为抓手,从压实主体责任、过硬队伍、夯实基层基础、集聚优秀人才、落实条件保障等方面多维发力,走好以建引领乡村振兴、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
扛牢政治责任,推动署落地生根
一分署,九分落实。我市各级各门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将任务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推动、委署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具体。
市委充分发挥“一线指挥”作用,市委会专题研究抓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制发了《沧州市抓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专件,纵向夯实市、县(市、区)委抓面、乡镇委抓片、村组织抓点的抓乡村振兴责任;横向采取市县领导联村督战、门领导联村指导、乡镇委班子成员包村联户落实机制。
开展基层建“拉练”活动,建立“一期一主题、一季一观摩、一会一点评”“观摩拉练”工作机制。建立抓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台账月报制度,28个市直门定期会商、共同推进,制定抓建促乡村振兴30条措施,细化县乡村及职能门任务清单,抓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迅速得到传达和落实。同时,把抓建促乡村振兴推进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县乡委抓基层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纳入干“选育管用”全过程,去年以来,县级领导干累计下沉到乡村一线,强化工作指导,督促任务落实2860余人次。
筑牢组织堡垒,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必须坚强。我市聚焦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2021年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的基础上,按照“班子强、员队伍优、建阵地好、制度落实严、发展水平高、村庄环境美”的创建标准,对运河沿线1公里内242个村庄进行重点创建,与市级美丽乡村同署同推进,打造出一条建引领、生态优美、集体经济壮、文化璀璨的运河建示范带,让水色宜人的运河两岸成为沧州特色的红色建风景线、生态保护风景线和高质量发展风景线。
同时,今年全市村组织首次实行动态分档管理,围绕加强自身、落实中心任务、发展集体经济、领导乡村治理、联系服务群众5个方面内容逐项量化评分,按照A、B、C、D四个档次对村组织评定档次。目前,全市已培树评估定档A档村支1060个,整顿软弱涣散村组织182个。进行换届后“两委”干任职资格专项审查,做好补齐配强,将598人列入重点监督管理台账。
我市探索推广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模式,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了“村支(总支、委)—网格(村民小组)小组(支)—员联系户”的架构,推动组织领导作用有机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村级组织运行进行制度性规范,完善民主协商、村务监督机制,推行村民说事、议事、主事,防止“一肩挑”变成“一言堂”“一支笔”。
建强骨干队伍,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我市着力抓选配强功能,抓培训提素质,统筹协调帮扶力量,强化智力支撑,确保优秀人才尽锐出战乡村振兴一线。
选优配强“三农”干队伍。乡镇换届过程中,注重提拔使用工作表现和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干,全市1980余名乡镇班子成员中熟悉乡村振兴工作的达95%。持续向120个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363名优秀干担任驻村第一和工作队员,目前,全市有794个驻村工作队,2384名驻村干尽锐出征乡村振兴战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对29700余名新一届村“两委”干、第一全覆盖任职培训,帮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行家里手。沧州市乡村振兴员干培训基地,市级完成了对534名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负责人、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村组织、村(社区)后备力量的培训。扎实开展村(社区)“开门一件事”活动,引导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领办民生实事26920余件。同时,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和企业遴选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带动科技创新创业,科技特派员累计备案数量达到350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员工作室累计达到35家,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壮集体经济,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沧县傅家圈村每年销售桃总量达300万公斤,连续2年成功举办“运河桃花节”,共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肃宁县西泊庄村申请扶持壮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投资牡丹园103亩,连续举办两届牡丹节,2021年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东光县秦一村种植的羊肚菌每亩可产500多公斤,亩产值近6万元,今年合作社每户预计收入能达到10万元……我市村集体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村集体经济振兴。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发展壮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聚焦破解集体经济增收老难问题,以基层建“项目”为载体,以村支引领合作社发展为路径,推动县、乡、村组织主动上前。坚持以“支有作为、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为目标导向,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目前,全市培育村支引领合作社发展示范村达331个。
此外,2021年成功申请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区10个,涉及10个县(市)166个村,、级和市级共安排资金8300万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夯实基础保障,激活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激励出活力,关爱出动力。打通晋升通道,2021年县乡换届期间择优选配233名“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选配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12人,驻村第一和驻村工作队员30人,优秀村组织22人。2016年以来,累计选拔124名优秀村(社区)组织进入公务员队伍,其中有68名村组织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落实经费保障。目前,我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村均19.7万元。村组织活动经费共计0.4亿元,村均0.7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共计3亿元,村均5.4万元,任丘市、河间市、海兴县等地建立了农村建示范村“星级创评”工作,采取村投、乡补、县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工作报酬,确保村组织有钱办事、有能力服务。
建引领风帆劲,乡村振兴正当时。在旗的照耀下,沧州的乡村会更美丽;在美丽乡村的簇拥下,旗会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