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学秉持“建引领、项目带动、平台支撑、政策激励、引育并重”的人才理念
让青年教师在科研中挑梁当主角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主力军。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还对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近年来,燕山学秉持“建引领、项目带动、平台支撑、政策激励、引育并重”的人才理念,走出了一条夯实基础研究人才根基和培育特色科技创新团队并重的内涵式、高质量青年教师队伍之路。
团队引领:在重项目中历练青年人才
年仅37岁的杨志南,是燕山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工作不到十年,他不仅获得了技术发明奖、河北技术发明奖等奖项,还是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这些成绩的取得,更多得益于团队的帮助和指引。”2013年,杨志南博士毕业,从事锆合金研究的他,在钢铁材料领域著名专家张福成教授及其所在先进钢铁材料研究团队的指导下,转入轴承钢新品种及热加工技术的。
“河北是钢铁,也是我国重要的轴承产业基地,作为青年人应当面向重需求做科研。”然而,对刚刚毕业的杨志南而言,要解决高端轴承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必将面临很挑战。
科研视野不够、经验不足、不易找准方向……在团队成员手把手的指导和鼓励中,杨志南扎根河北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冶特钢等多家企业生产一线,不断调研、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参与研发的轴承钢新成果被纳入GB/T3203-2016标准。
2021年,杨志南主持申报的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新一代抗低温耐腐蚀高强韧贝氏体轨道钢”获科技立项资助。
“青年教师资历浅、前期成果积累少,争取项目有时力不从心。学校将他们的科研发展与重结合起来,在项目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中,帮助青年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燕山学校长赵丁选介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参与承担了C919飞机、天眼、北斗导航卫星等一系列重项目。在这些重项目团队中,几乎全由青年骨干人才担当研发主力,一批青年人才得到历练成长。
筑巢引凤: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磁场效应
“之所以从上海来到秦皇岛,是因为我更看重燕山学的科研平台。”2019年,已是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终身研究员、博导的青年人才王霖来到燕山学任教。
王霖口中的平台,指的是燕山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占地8000平方米的高压科学研究中心,“这里不仅有高压领域中最先进的科研实验条件,还有像田永君院士这样的科研咖,对我的科研能力提升帮助非常。”
平台是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梧桐树”。
燕山学发挥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级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在重点领域筑巢引凤,设立绿色通道,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磁场效应,打造“人才特区”。
2020年,田永君院士主持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重项目“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高压调控原理与技术”获得立项资助,实现了河北主持承担的自然科学基金重项目零的突破,王霖就是该项目的五个骨干成员之一。
目前,仅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就已自主培养出具有院士、“长江学者”、“杰青”、“青年长江”、“优青”身份的级人才8人。
“科研平台特色鲜明的实验条件、优良的科研环境以及人才聚集产生的浓烈学术氛围,对青年人才有着强的吸引力。”燕山学人力资源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张世良说,近年来,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从南开学、山东学等名校“逆流动”到燕山学。
政策激励:营尽其才的教学科研氛围
激发青年人才的科研活力,还在于评价人才有态度,激励人才有力度。
燕山学破除原有博士生导师选聘偏重资历的惯例,给予青年教师同等学术待遇,全面推行能力突出的讲师、副教授可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机制,支持他们组建学术团队、申请重点课题。
“我在副教授时被学校评为博导,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和突破常规的鼓励,对我来说既是认可,更是动力。”燕山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俞滨说,学校会给新进老师两年的教学过渡期,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同时,5年期内不对团队专职成员进行单独上岗考核,让他们更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
据介绍,燕山学还专设“新锐工程”等青年人才项目,对一批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管理,为青年人才搭建从入职到成长的完整阶梯,俞滨等3位受到“新锐工程”项目资助的青年学者成长为“四青”人才。
此外,燕山学坚决破除“五唯”,制定“燕山学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和骨干教师招聘办法,对引进人才和校内培养人才一视同仁。不论称号,不论职称,不论专业,依据成果和贡献享受相应年薪。2020年,该校从东北师范学引进的杨国春教授,凭借个人成果取得了与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相同的“燕山学者”拔尖A类人才待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的精神,坚持管人才、人才强校,着力打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政策体系。”燕山学委赵险峰表示,学校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重需求、面向生命健康,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努力在科技强国、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强、美丽河北中作出新的更贡献。(河北日报记者崔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