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记者杜一方)初冬清晨,寒意袭人,在邯郸市名县石刻博物馆学术交流中心,工作人员们正为一块高1.8米、重4.2吨的青石碑刻——“朱熹写经碑”清理表面灰尘,仔细检查钢化玻璃罩体后准备进行安装密封。
为应对严寒,河北11月初自北城市开始先后启动城市供热工作,而与此同时,位于河北东南名县的300余件古碑刻也已经陆续“披装御寒”,以确保这些珍贵文物安全过冬。
“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鲜活的历史,为更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花再多功夫都值得。”名县石刻博物馆馆长赵现武说,安装的钢化玻璃罩厚度近20毫米,能够起到较好保护作用。
名县地处冀鲁豫三交界,是河北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名县石刻博物馆珍藏历代碑刻、墓志等300余件,历史跨度千余年,其中以五礼记碑、朱熹写经碑、狄仁杰祠堂碑等最为珍贵。
在名碑刻中,最为醒目的是高12.34米、宽3.04米的五礼记碑。此碑为目前已知我国较的古碑之一,创制于唐开成五年,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由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丹,现碑额阳面篆刻“御制观五礼之记”为宋徽宗所题,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亦有记录。
近年来,名了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物管护网络,持续加碑刻文物资源保护力度。目前,名还通过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对碑刻文物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碑刻档案信息资源库,对碑刻的年代、现状、收藏地点、碑文内容等进行详细记录,实现文物管理数字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