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原讲解员刘晓晓日前重返西柏坡
以史为据,把西柏坡精神传播好
“你们是讲解员也是文工团,工作很了不起,很光荣,很有意义。一定要以历史为依据,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把西柏坡精神传播好。”2013年7月11日下午,来到西柏坡馆参观,留下的殷殷嘱托,深深印在刘晓晓心上。
“请放心,我们一定会牢记嘱托,力传播和践行西柏坡精神,为服好务。”刘晓晓是西柏坡馆原讲解员,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到其他单位。当时为进行讲解的经历,一直激励着她不断讲好西柏坡故事。
近日,刘晓晓重返西柏坡,这里发生的每一个新变化都让她感到振奋和骄傲。
挖掘内涵,让更多人感受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院里的梨花开得正好,咱去看看!”得知刘晓晓来了,西柏坡馆的工作人员围拢过来。
院即西柏坡旧址。路上,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争相询问参观时的情景。
“参观时面带笑容,不时与家交流互动。在七届二中作出的六条规定的展牌前,驻足良久、一一对照: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往事历历在目,刘晓晓娓娓道来,“这说明关心思考的作风是长期的、一贯的。从毛在七届二中上提议作出六条规定,到的以后出台八项规定,的优良作风在持续传承。”
关于作风“考题”,73年前,先辈用实际行动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答案。
“我曾向讲起一个故事,来到西柏坡后,条件虽然好于陕北,但毛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舍不得添置一条新毛巾。听后凝思,谈到陕北早年的艰苦条件,对先辈艰苦奋斗的作风充满崇敬。深情地说,对我们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刘晓晓对家说。
“深入探寻西柏坡精神内涵,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亲身感受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馆研究康彦新介绍,2013年以来,馆牢记嘱托,着力挖掘红色资源,编纂出版了《西柏坡100封书信故事》等读物,编撰出版了《西柏坡记忆》《西柏坡档案》等六个系列书籍,把史料转化为教材、把现场转化为课堂。
文物承载着和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和的宝贵财富。的办公桌、的茶杯盖、靠山屯的一封信……这些文物走过岁月,诉说历史,历久弥新。
“馆从多角度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研究文物151件,通过当事人口述历史、采访亲属、档案记录查询等方式,将文物故事编辑整理为《西柏坡文物》丛书……”刘晓晓和家边看边学,被先辈崇高的精神深深感染。
创新形式,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以为中心,是最真挚深厚的情怀。
“在土地展,听完讲解后,就解决‘三农’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在不同场合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现代化的质量。”刘晓晓说,正是1947年在西柏坡的全国土地会议,拉开了土改壮歌序幕,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成真,生活质量幅提升。
依法治国从这里启航。在西柏坡时期,先后制定起草了《土地法纲》《共同纲领》《婚姻法》等法律制度文献,开创了依法行政的先河。
“为让红色法治文化入脑入心,我们不断创新形式,完成级课题《西柏坡时期法治思想研究》。”讲解员告诉刘晓晓,他们还打造了《依法治国从这里启航》情景报告剧,让群众在观看演出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法治意识。
在七届二中会址前,参观者正重温入誓词。
宣誓完毕,向家喊了一嗓子,“咱唱首歌吧!《团结就是力量》是从西柏坡镇北庄村唱响的,去年还给北庄员回了信!”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听着铿锵有力的歌声,刘晓晓感觉身体里充满力量。
“这些年,馆着力进行创新,去年立体推出了‘六个一’特色服务,即参观一次主题展、重温一次入誓词、向伟人敬献一次花篮、听一次专题课、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红歌、观摩一个精准示范村,让红色资源的根和魂‘活’起来、‘融’起来、‘潮’起来。”馆宣教于海龙告诉刘晓晓。
展览环节科技感十足。刘晓晓看到,以往枯燥的展板、冰冷的文字,如今通过声光电进行实景还原,利用VR技术再现昔日岁月,让人身临其境。
讲解环节新意迭出。讲解员除练了快板、民谣、顺口溜,还通过情景讲述剧形式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馆还推出了特色临时展览,是丰富宣教内容的创新方式之一。如,庆祝特展、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等。”馆陈保周艳芝说,去年,西柏坡馆接待社会各界80万人次,馆网站访问量达480万余次,有力宣扬了西柏坡精神。
从牵头河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会和河北馆专业到创新“订制化服务”理念,从红色文旅产品到推出红色主题线路……在家的介绍中,刘晓晓明显感觉到,西柏坡馆的创新层出不穷,红色教育吸引力、感召力不断提升。 (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赵建、任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