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以来,9次赴河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河北打赢战,接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的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的嘱托,河北以“赶考”姿态,推进“老区”焕新颜、“新区”显雏形,奋力书写加快现代化经济强、美丽河北的新答卷。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馆(2021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喜看“黄土变成金”
2012年12月,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县,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严寒,踏雪而来,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工作。
这是的后地方考察的首站。在这里,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全国发出的总动员令。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地处京畿的河北曾面临十分严峻的贫困问题:22个县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集老区、山区和贫困地区于一身的阜平县,有近一半人口深陷贫困。
“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话,既向广员干提出了要求,也给严冬中的特困村群众送去温暖、带来希望。
的以来,的河北足迹里,始终镌刻着对贫困群众的深深牵挂——
在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向困难群众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在正定县塔元庄村,强调“让农民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是体现我们的宗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张北县德胜村,同村民一起算家庭收支账,叮嘱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的有效路子。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一处民居(2020年10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牢记的嘱托,河北落实五级抓,232.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7746个贫困村全出列,62个贫困县全摘帽。
到访时,骆驼湾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21年,这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1.7万元。“如今,家家住进新民居,村里有一半人家有了小轿车,日子越来越好。”说起十年巨变,村民唐宗秀感慨万千。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再次来到河北农村,考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4日下午,地处燕山余脉的承德市双滦区贵口村,闻讯而来的村民们纷纷向问好。“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们农村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乡村振兴。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乡村城镇一样好。我们不能满足,还要再接再厉。”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现场一阵阵的热烈掌声。
贯彻落实的要求,河北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为方向,集中力量打造15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一批农业特色高端精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以来,布创建50个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新建成2300多个美丽乡村。
“未来之城”显雏形
初夏时节,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一座承载着千年计、事的“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为核心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决策署。亲自决策、亲自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领航指路、把脉定向。
雄安新区雄安站(2022年3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2017年2月23日,专程到河北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在安新县座谈会时,的郑重宣告为雄安新区擘画蓝图。
2019年1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之际,再次到访,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5年多来,从完成顶层设计到展开规模实质性,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着墨,稳扎稳打,目前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700多亿元,路网、水系等城市“体系”基本成型,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星网、中化、华能等首批3家央企完成总选址;首批启动向雄安新区疏解的4所在京委所属高校、2家医院已基本确定项目选址,各项疏解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北京支持雄安新区医院项目、校区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入“快车道”……
“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的谆谆嘱托,寓意深远。
如今,“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白洋淀碧波万顷,工程车辆穿梭繁忙,启动区城市雏形加快显现,起步区基础设施正酣……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日新月异。
“赶考”永远在路上
西柏坡,“两个务必”发源地和“进京赶考”出发地,圣地之一。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塔(2021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2013年7月11日下午,来到位于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参观,并在著名的九月会议旧址了县乡村干、老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家围着长条桌,坐在板凳上,我就坐在的对面。”平山县西柏坡镇梁家沟村62岁的老员陈锁平回忆,这次座谈会上,对“两个务必”的深邃思考令他印象深刻。
“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目光深邃、语气严肃,再次以“赶考”告诫员干。
在新的“赶考”路上,平山把最好的干派到一线,奋力摘下贫困县帽子,完成了“对先辈最好的告慰”。老员发挥余热讲奉献,年轻员赓续红色血脉挑梁,干群团结跟走,成为老区最昂扬的精气神。
完成去产能“军令状”,啃下治雾霾“硬骨头”,过结构调整的坎,爬转型升级的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高质量……这更是新“赶考”路上,河北的“必答题”。
通往西柏坡的高速公路和西柏坡镇一处荒山上的光伏发电场(2019年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牢记的谆谆教诲,河北力改进干作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钢铁产能由峰值时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12个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培育壮;铁腕治污,全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天气越来越多;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落地实施,打造后冬奥经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提速;滚动实施民生工程,还上“欠账”、补上“短板”,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和全体员要继续把对我们的‘考试’、把我们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的话字字千钧,意味深长。
“赶考,永远在路上。”平山县委张前锋说,作为“进京赶考”出发地的员干,我们将永远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赶考”姿态,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迎接的胜利。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闫起磊、齐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