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区即景区”成为海港标识
秦皇岛海港区力培育“旅游+”和“+旅游”新业态
燕赵都市报讯(燕都融媒体记者李淑丽)融文化底蕴和现代元素于城市设计,加快实施街区美陈、亮化工程,塑造滨海城区特色景观,让“城区即景区”成为海港标识。滨海、山岳、文化、休闲、地质主题线路,串联山与海、城与乡的旅游资源,力培育“旅游+”和“+旅游”新业态,深化旅游与工业互联……5月24日上午,记者从秦皇岛市新闻办公室“加快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海港区为加快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步伐,制定了《海港区一流国际旅游城市2022年工作要点》和分解台账,形成17项具体目标和81项重点任务,进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督导。
8个工作专班
据海港区委副、区长鲍成超介绍,海港区因港得名、临海而兴,素有“京津门户”之称,历经多年的发展积淀,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到秦皇岛市的1/3,先后荣获级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平安示范区、河北文明城区等20余个、级殊荣。去年底,该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印发了《海港区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旅游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的奋斗目标,并城市、生态环保、旅游文化、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8个工作专班,由区委、区主要负责挂帅统筹,区级负责牵头落实。2022年初,为加快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步伐,海港区提出了今年工作总体要求,制定《海港区一流国际旅游城市2022年工作要点》和分解台账,形成17项具体目标和81项重点任务,进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督导,并拟定“一定五化”专项考核工作机制,把工作要求项目化、项目分解具体化、具体事项责任化、责任落实节点化、干评价实绩化,工作成效列入领导干和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内容。
串联山海
“为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持续推动文旅项目谋划包装,今年海港区在储备的185个项目中,文旅类项目占比近3成。” 鲍成超说同,今年海港区列入市重点项目93项,总投资435.87亿元,数量和总投资额分别同比增长32.86%和20.4%。在文旅方面将滨海、山岳、文化、休闲、地质主题线路,串联山与海、城与乡的旅游资源,加快构建“山城旅游带”“亲水休闲带”“滨海观光带”和“城市印象带”。力培育“旅游+”和“+旅游”新业态,深化旅游与工业互联,扶持赛车谷文化产业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围绕长城文化公园项目,推动旅游与文化互融,以110公里明长城为轴线,长城旅游文化,带动环长城公路沿线乡村游发展;力实施长城宿集计划,推进海阳片区,在全市率先打造旅游康养中心,实现旅游与康养共生;支持赛车、滑雪、滑冰、滑板等时尚运动发展,推动旅游与体育互促;依托柳江地质公园等载体,打造高标准的研学旅行基地,让旅游与研学互兴。
发放2.6万张旅游惠民券
秉承陆海统筹、统筹、区域统筹的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双城、一港、四组团”空间布,推动城市由南向北、由西至东平衡发展。在城市设计上体现一流风貌。融文化底蕴和现代元素于城市设计,加快实施街区美陈、亮化工程,塑造滨海城区特色景观,让“城区即景区”成为海港标识。在城市上完善一流功能。实施北港街东延伸、西港路北延伸等道路工程,“两环、四横、五纵”路网加快构建,积极布点医疗、教育等资源,完成242个小区卫生站,新改扩建中小学8所,启动7个停车场。围绕“游有乐趣”“食有特色”“购有去处”,加快推进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推动开滦路步行街、秦皇小巷等特色街区,不断繁荣茂业、万达等城市商圈,并在城市管理上提升一流水平。
“为全区381家旅游企业减免税收2815.6万元。鼓励景区开展亲子游、家庭游、戏水游等促销活动。发放2.6万张旅游惠民券,让游客真正得到实惠。目前正与各景区沟通,计划再增加7万张旅游惠民券,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惠民政策。”海港区委、常务副区长朱颖说,海港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采取政策支持、精准推介、助企纾困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旅游企业对冲疫情影响,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