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郭慧岩
9月15日晚,第十三届艺术节在雄安新区落下帷幕。
本届艺术节,全国15作品荣获文华奖,15位文艺工作者分别荣获文华编剧奖、文华导演奖、文华表演奖。
全国共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等艺术门类的25个作品和5个群众合唱团获第十九届群星奖。
这场级艺术盛宴里,有许许多多的河北元素,你发现了吗?
河北获多个奖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设立的舞台艺术奖,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奖。
获得该奖项的15作品中有河北的《塞罕长歌》。
这是继2019年河北梆子《李保国》后,河北再次斩获这一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奖。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级奖。
河北创排的群舞《英雄碑》成为第十九届群星奖5个舞蹈作品之一。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天津市文化和旅游、河北文化和旅游被评为第十三届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
魂牵梦绕塞罕坝
狂风呼啸,雪花飞旋……话剧《塞罕长歌》将很多人的记忆拉回到60年前,当年“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变得可触可感。
话剧中,在冰雪中扒树坑冻掉手指甲的佟保中,因林场遭遇旱灾逼着女儿用轮椅将他推到塞罕坝的杨宁先……他们只有一个目的:“一定要让塞罕坝长出树来”。
当“树苗活了,马蹄坑活了,塞罕坝活了”,那些年的艰辛,那些年的坚守,都烟消云散了。从百年不长树到世界上最人工林海,三代务林人的生命永远在燃烧。
《塞罕长歌》的特一就是“群像”刻画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性格迥异的形象,将一代代塞罕坝人真切呈现在观众面前,塞罕坝精神在他们身上,也变成了一段段耐人寻味、感人万分的故事。
河北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惠芬说,作品通过对“树”这一意象的提炼,突出表现了塞罕坝人的“绿恋”。在远方,自天涯,魂牵梦绕塞罕坝。
曲阳石雕人精益求精
许多人都见过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碑,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这座丰碑出自河北曲阳县的石雕艺人。
歌舞《英雄碑》再现了曲阳石雕的那段光辉历史,刻画了曲阳石雕老艺人和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现实和历史,今人和英雄,在每一次起舞中对话。
《英雄碑》讲述了在军代表玉琴奉命回到老家石雕之乡河北曲阳,采办石材,招募石匠去北京雕刻英雄碑的过程中,与石匠石老爹之间所发生的恩怨纠葛。最后,石老爹抛却了所有的个人恩怨,参与到英雄碑的雕刻中。
据河北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崔宾彬披露,舞蹈《英雄碑》之所以能在全国数千个作品中脱颖而出,绝不仅仅限于舞蹈技巧的展现,而是通过舞蹈再现历史,讲述故事,塑物,诉说情感。舞蹈中的人物都被赋予了情绪和情感,通过每一个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表现和表达出来。曲阳石雕匠人和先烈的双人舞,更是以时空上的不可能,向所有的观众传达出情感上的可能和必然:那是对昨天先烈以及在战役中牺牲的无名英雄们的缅怀,那是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和感恩,那是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的决心。
雁翎队、定瓷……“冀味”浓
“鱼儿鱼儿游开吧,我们的船要去战斗了。雁儿雁儿飞去吧,我们的要去把敌杀……”歌剧《雁翎队》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淀上神兵”的传奇。这个“淀”就是白洋淀。如今,当年雁翎队战斗过的地方,一座“未来之城”正拔地而起。
舞蹈《定瓷》则采用古典汉唐舞舞种创编,以舞蹈的形式体现定瓷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的特点,用动态的舞蹈展现定瓷的静态之美。
广场舞《井陉拉花·扭春》,动作抑扬有度、刚柔相济,既有浓郁的乡俗风情,又不失端庄秀雅的风姿,展现了燕赵儿女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观百戏,赏千件展品,品河北文化。本届艺术节上还有很多河北的精彩作品,一场场线上线下的文化“饕餮盛宴”,让人耳目一新,饱眼福。
此外,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与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必然有利于三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进一步形成文艺精品创作领域的“河北现象”。
资料来源:网、央广网、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
附:
第十九届群星奖作品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