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上午,河北衡水阜城县王集乡南张庄村“互助幸福院”前的广场上,74岁的张振动对着手机载歌载舞,忙着和直播间里的“粉丝”互动;旁边几位老人笑眯眯地看着,不时为他鼓掌叫好……该村探索实施的村居互助养老模式,让张振动等21位住在幸福院里的留守老人每天都能享受到这样惬意的生活。
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难题,2012年,阜城县以南张庄村为试点推行村居互助养老模式,规划村办养老机构——“互助幸福院”。该村鼓励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留守老人,将原有危旧房置换成幸福院公寓房,通过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的方式守望相助,实现养老无忧。
“互助幸福院”坐落在南张庄村,没有院墙,是坐北朝南的一排平房套间。17家住户统一安装蓝色防盗门,各自独立又可相互照应。套间有57平方米两室一和45平方米一室一两种户型,独立厨卫,集中供暖,南北通透,配备比照楼房标准。
在房屋置换上,村里专门的评估小组,制订了村民认可的置换标准。旧房评估分5个等级,正房、偏房、庭院、围墙分别议价。整体折算下来,老人们基本可以不掏钱就入住。公寓房还可由子女继承,且老人居住期间的水费、物业费由村里承担。老人们觉得挺合适,纷纷签订置换协议。
2014年,李凤英第一个入住幸福院。虽曾数次被儿子接到城里,可她住不惯,就相中了这里。“在这,比住楼一点儿也不差。不想做饭,可以去食堂吃,一天也就块儿八毛的。”李凤英常常这样给幸福院“打广告”。
“都是一个村的,闷了串串门、唠唠嗑,还能和老姊妹一块儿遛弯、赶集。关上门自己过,打开门能就伴儿,有了事还能互相照应,真好!”这席话,85岁的黄书芬说得情真意切。之前,她突发脑血栓摔倒,是幸福院的邻居们及时叫来了卫生室夫,还通知了她的家人。
“不光是卫生室离得近,小广场、理发馆、超市、食堂都围着幸福院。村委会就两步远,村干每天都到老人那儿转转,有啥事儿都能及时解决。”黄书芬的儿子张金恒表示,虽然老母亲独自生活,但他在外面工作却很放心。
老人们住得舒心,村里的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置换的旧宅基地都收归村集体,目前已全复耕。
“南张庄村‘互助幸福院’在不改变老人社交圈的基础上,既能提升生活质量,又能满足情感需求,还能解除他们身边无人照顾的隐忧。”阜城县民政副长杜智勇说,“这种村居互助养老模式效果不错,值得推广。”(记者程化敏、张洪宁、焦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