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强县周窝镇周窝村以河北金音乐器集团为媒,引入北京璐德文化公司共同打造了周窝音乐小镇。这是周窝音乐小镇居民在街上演奏萨克斯。 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衡水市公园是市区最早的休憩公园,日前经过改造后重新开园迎客。这是公园一角。 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开创衡水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强市、结构调整富民,努力打造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8月16日,衡水市第五次代会,衡水市委赵革的报告,让人们对未来5年衡水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期待,也让百姓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憧憬。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让群众在天蓝地绿水秀享幸福美好
近年来,衡水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铁腕治污,PM2.5浓度累计下降38.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20名,10个国考河湖断面水质全达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衡水湖、卫南运河故城段获批“河北秀美河湖”,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8.6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让群众在天蓝地绿水秀享幸福美好。未来5年,衡水市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厚植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生态本底。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打造产业绿色转型先行区,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工艺技术装备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制定全市碳达峰路线图、行动方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评估、预防和执法体系,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持续开展“节、引、调、补、蓄、管”行动,到2022年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到2023年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全覆盖。
河湖治理是衡水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分,衡水市统筹推进衡水湖环境整治、生态补水、湿地修复、环湖绿化等工程,让衡水湖这颗璀璨明珠更加绚丽多彩。力推进“九河”水系生态治理,全面构建多源互济、互联互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网格。衡水市还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力争2022年成功创家森林城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让群众在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幸福美好
幸福美好生活离不开文化滋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近年来,衡水市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文化艺术中心、园博园、奥体中心、野生动物园等填补了公共服务设施的空白。成功举办首届园林博览会、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飞天奖”和“星光奖”颁奖典礼等重活动,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晋级“双金”赛事。全民阅读工作获全国组织特别奖,文化产业呈现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衡水市将以促进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创产品等工程,实施一批重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群,扶持一批文化产业新业态,加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未来5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核心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强市初步建成。
办好文体赛事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助推器,衡水市将力加强文化衡水,推进运河文化公园、冀州古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叫响运河文化、古冀州文化、董子文化品牌,挖掘好、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持续办好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和旅游产业发展。增加文体基础设施供给,加强文体场馆应用,发展积极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衡水享受更加充足的文化产品供给,使衡水成为越品越有味道的地方。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试点地区向全市覆盖,抓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力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破除陈规陋。开展“爱衡水、建家乡”活动,擦亮“道德高地”“衡水好人”等品牌。扎实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激发幸福家园热情,让每一个衡水人都在幸福之城中发出光和热,确保2023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增进民生福祉
——让群众在不断提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享幸福美好
近年来,衡水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年超过80%,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小学生放学接送难、上优质高中难等问题基本解决。批“入住难、难、征收难”的房地产遗留问题得到解决。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深入推进,在全国首创功能社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在全率先取消市域内转诊备案、市域外医院转诊手续,实现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基本实现“十个统一”管理。道路改造提升、“停车难”综合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做法全国推广。
未来5年,衡水市将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困难人员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高中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全域中学教育教学水平,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加快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力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打造医养结合养老示范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让群众不为看病东奔西跑、不为看不起病发愁抱怨。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抓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衔接,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让一户群众“出列”“掉队”。推进惠民,加强顶层设计,树立需求导向,市场主体和群众哪里不满意就改哪里,哪里问题最多就重点改哪里,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获得感。
城市城镇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是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承载地。衡水市将以智能、绿色、创新为导向,科学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突出“湖”的元素、“水”的灵韵、“绿”的底色和“儒之乡”的文化基因,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健全融合发展机制,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管一体化,形成工农互促、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面,让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更加美好。(河北日报记者陈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