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获悉,廊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2341监管模式”已具雏形,即落实2个责任——的监管主体责任、企业的生产主体责任;强化3个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人员保障;4支队伍——监管队伍、监测队伍、执法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创建1个面——社会共治。“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全第一。截至2021年底,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数量达到225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以河北最小的农产品产地面积,认证了最多的“绿色食品”,近年来获证产品数量始终保持全领先。
廊坊有10个县(市、区),都是农业县,其中承担级农检机构项目的县共有9个,截至2021年底,已通过“双认证”(CMA和CATL认证)的县达到8个,县级农检机构“双认证”比例全领先,非项目县的安次预计2022年通过“双认证”,项目县霸州市也在推动中。
此外,通过全面落实达标合格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措施,全面提升廊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以此推动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全市农业品牌总计115个,其中级区域公用品牌7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7个,级农产品企业品牌5个,市级农产品企业品牌12个,农产品品牌84个。
廊坊市不断夯实企业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宣传、普法、开展达标合格证试验示范和全面推广以及告知、承诺等各项措施,明确和落实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并将各类生产主体纳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登入农产品追溯平台进行信用管理。规模生产主体通过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对上市农产品进行达标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建,全市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单位建档4600多家,附具合格证主体数量达到2300余家,依托市追溯平台,追溯试点超过615家,分别出具纸质版达标合格证和附具二维码的电子追溯合格证。追溯平台试点创新“企业主体责任+在线监测合格信息+监管信息”的二维码生成机制,提高了追溯信用度,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重视农产品检验检测的风险预警作用,加农检机构和投入,全市市县两级共投入超过4000多万元,9个项目县和1个市级检测中心分期分批开展“双认证”,依托农安市创建和食品安全考核,把县级农检机构“双认证”纳入市督办事项等措施进行推动。截至目前,9个项目县已有8个通过认证,安次区为非项目县,也积极县级农检机构,陆续投入400多万元,争取2022年底前通过认证。2021年全年全市定性检测数量达到6.2万批次,全市定量检测达到8900批次,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廊坊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紧密依托京津及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密集条件,了各类科研推广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试验基地、学生实基地等,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采用集中培训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安全标准相关工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种植养殖生产企业、基地开展农业标准的宣贯、技术和业务指导,推动标准进村入户入企落地落实。制定了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养殖产业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督指导,提高标准化工作质量,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4%以上。
据悉,市县两级组建了食品安全统一协调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性监管工作,市县两级了创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夯实监管职责。在乡镇机构时,积极推动协调,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纳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批职能。(记者马越 通讯员张增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