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全面现代化国际化一流主城区
加速“驶向”魅力海港幸福海港
坐落在海港区南的秦皇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之一,常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如今该中心分场馆对外,扩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空间。(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通讯员曹建雄摄
河北日报讯(记者孙也达、 师源 通讯员崔浩宇)2021年秦皇岛海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环境质量、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4月29日5时,海港区河北街与港二路交口附近,几辆早餐车沿街依次排开,以方便上班、上学的市民购买早餐。
“以前早餐摊随处摆,市民一扎堆儿,路就被堵上了。”海港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驻河东办中队长说,为方便市民出行,海港区在居民区集中的地方设置早餐车停放点,既保障了商家的经营,又有效维护了市容市貌。
“我们要努力打造‘创新海港、实力海港、活力海港、富足海港、美海港、生态海港、魅力海港、幸福海港’,为‘十四五’开好起好步。”海港区区长贠欣昇说,2021年,海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环境质量、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以项目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4月28日,海港区海港镇的戴卡优艾希杰渤铝汽车零件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人将一根根汽车防撞梁材料传送到操作间内进行锯切等加工,旁边的工人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的加工。
2020年4月,戴卡优艾希杰渤铝汽车零件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和防撞梁生产线开工。到目前,已实现年产50万件防撞梁、1万套电池箱体等,年产值1.8个亿。
对秦皇岛市传统商业中心海港区太阳城商业区,海港区注重在环境美化上下功夫,以提升整体形象。 河北日报通讯员曹建雄摄
“项目之初,海港区从报批、环评等多个环节给予了公司很的帮助,加快了项目审批进度,使项目提前3个月落地。”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浩岩说,未来5年,公司年产能将达到400万件防撞梁、45套电池箱体。
“我们确定2021年为重点项目突破年,全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完成投资120亿元以上。”海港区重点项目办副王亮说,他们将积极谋划项目储备一批,滚动储备亿元项目150个以上。盯办意向项目签约一批,年内签约落地道道全粮油等在谈项目不少于10个;推进前期项目开工一批,全力推进茂业金梦海湾酒店等65个项目开工;推动项目竣工一批,力争天晖塑料电商物流园等35个项目早日竣工;竣工项目达产一批,年内推动戴卡优艾希杰等15个项目达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力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物流链、价值链有机衔接,引导产业链条向高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着力推进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新型铝材及汽车零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推动二产优增量。
保障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好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为此,海港区将实施“信用承诺+容缺办理”,深化项目审批制度,推行一次告知等举措,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办理各类审批备案事项,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建立企业家每月不记名评议区直单位制度,用好“海纳百川”企业家直通车微信群,引导员干甘当“服务员”。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办好民生实事
4月28日上午,在海港区秦皇小区45号居民楼附近,工人们将老旧的PVC自来水管道拆除,安装上新型球墨铸铁管道。
“今年,我们将对小区进行更精细化的改造,如重新规划停车位、新增休闲座椅和休闲设施等,做到既改了‘面子’,又换了‘里子’。”海港区老旧小区改造办公室负责人陈锋说。在小区施工前期,住建门协调自来水、热力、燃气、通讯等门,一次开挖、一次完成、应改尽改,最程度降低工程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今年,海港区坚持高品质提升城市颜值,扎实推进交建里等棚改项目21个,全力推进庆园小区等68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打造西快速路等街区6条,精细扮亮麻念庄花海等公园游园4座,建成森林逸城西侧等口袋公园20处,做到一街一风景,一景一记忆。
“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我们一直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海港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城管队法制督办股股长韩旭说,海港区通过实施“智慧城管+”,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推动城市夜经济工作,海港区将培育“秦皇小巷”品牌,推进秦皇中街、秦皇小巷二期等项目,开滦路、酒吧一条街等高端特色商业街区,做优太阳城、万达广场、茂业天地等商圈,打造“秦”。
同时,海港区将以民生实事为重点,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落实就业优策,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1200人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社保医保扩面全覆盖,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分别增加4种和6种,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低保、特困供养等工作持续提质。完善养老、等保障体系,落实临时救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标准保障等民生政策,最限度减轻疫情影响,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海港区驻操营镇张庄村河北樱萃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园棚内,一个个似火如珠般的樱桃挂满枝头,虽然离成熟期还有10来天,但这些樱桃早已被定购一空。
“目前,每斤樱桃价格在100元至130元之间,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公司总经理赵鑫说,公司后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周边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5万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海港区加快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变,新增市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家庭农场3家。他们立足田园风光、生态资源、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深度农业资源潜力,培育供源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园,让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实现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另外,力发展智慧农业,采取“线上下单+基地采摘+无接触配送”模式,让新鲜优质的农产品从田间快速直达餐桌。扶持海东青杂色蛤、芍药皂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长城脚下·果好”等市级及以上知名品牌4个,加快实现粗放型农产品向高价值产品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推进特色小镇。加快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力推进杜庄温泉小镇、圆明山康养旅游文化度假小镇,让产业特而强;支持天女小镇、闆城小镇等争创级特色小镇,让形态精而美;鼓励龙泉庄等村争创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让体制活而新;打造傍水崖、房庄等河谷农旅融合小镇,让环境奇而优,努力打造富有海港风情的特色小镇。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管理、区清运、市处理一体化垃圾转运体系,计划改造农厕1000座以上,打造级森林乡村10个,硬化农村机耕道路24条,新建吴庄至花厂峪等农村道路6条,积极推进暖、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