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护城河河道内,工作人员正在设置生态浮岛。河北日报资料片
迎着清晨的风,骑行在北戴河滨海道,蓝天碧水相映,绿道纵横延展,悠悠青山环绕,如同置身一幅静谧的山水画。
秦皇岛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和河北沿海率先发展区域,积极融入“”和京津冀城市群、环渤海港口群,瞄准“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重定位持续发力,坚定走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统筹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奋力开“十四五”,蹄疾步稳驶上发展“快车道”。
•美丽港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踏入北戴河湿地公园,水葱菖蒲,一只红白相间的水鸟在水边悄然觅食,安静而优雅。
“鸟类对环境非常挑剔,北戴河是候鸟天堂,也是我首选的观鸟基地,每次都能拍到满意的作品。”来自北京的摄影师宋青云对北戴河逐年变好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
秦皇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162.7公里海岸线沙细浪缓,223公里明长城横贯东西,素有长城海滨公园、京津后花园、观鸟之都的美誉,每年吸引着数千万国内外旅客前来休闲度假。
“生态环境是秦皇岛发展之基、立市之本,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坚持全市域、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抓生态,让良好生态成为秦皇岛幸福生活的标配。”秦皇岛市委朱政学说。
近年来,秦皇岛矢志不移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17%,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297天,1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达标,近岸海域全达到I类海水水质。
实施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洁净煤取暖40.65万户;完成造林47.57万亩,实施23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绿地370公顷,新改扩建公园游园70余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83平方米……生态优、城市靓、乡村美的形象风貌日益彰显。
被市民戏称“龙须沟”的排洪河,过去水体发臭,生物绝迹。经过生态综合治理,特别是推进湿地与恢复,从根本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河流两岸绿意盎然,鱼翔浅底,水鸟嬉戏。“治理成果来之不易,得倍加珍惜!”70岁的时艳环经常光顾排洪河,主动当起了保洁员和监督员。
•全域康养,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3月17日,总投资约7亿元的牙舍·国际口腔健康医疗产业园项目在北戴河新区签约,项目力求打造集团性口腔产业基地。
依托自身优势,秦皇岛精确定位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目标,瞄准医疗新技术、新器械、新药品、健康数据、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推动旅游与医疗、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医、药、养、健、游”健康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关注人的健康、全链条服务人的健康、全方位发展健康产业。
2016年,经同意,发改委等13委联合批准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秦皇岛康养产业强劲起航。2019年,秦皇岛实现康养产业增加值152.2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9.4%。一个全域康养、全链条康养、全周期康养的产业格快速兴起。
在秦皇岛北戴河村,改造后的特色院落吸引了不少游客。近年来,该村利用村里闲置多年的老宅院吸引京津等地知名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入驻,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村落。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为推动产业蓬勃发展,秦皇岛先后完成《示范区“441”健康产业体系规划》等11个专项规划,带动健康产业向各行业延伸拓展;出台27条扶持政策,在新技术、新药品等方面,为制定普惠性政策提供试验示范;发挥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作用,不断提升康养产业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国内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康养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和相关统计调查,编制发布《秦皇岛康养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及核算方法》,为推动我国康养产业统计调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秦皇岛积极承接京津等地区医疗产业转移,推动高端医疗等项目实现新突破,为康养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截至目前,已有国内外近百家医养机构到秦皇岛兴办实业。
在经济技术区,北京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工地上,一台台塔吊正挥舞着长臂搬运建材,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防水作业等。“预计5月底,地下工程都能完成,之后会开展地上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秦皇岛市政集团建安分公司经理、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项目经理曾凡明说。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总投资28.3亿元,设置床位1000张,将引入运动医学、生殖医学等2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成后将为秦皇岛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智能制造,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在被誉为“未来工厂”的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铝车轮六号线,全自动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了“非接触式制造”。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这家曾生产出国内第一只铝车轮的传统汽车零件企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面貌。年产300万件铝车轮的六号线,只有300余名工人,人均年劳动效率从4500件增长到9000件,产品不良品率降低45%,实现了对产品的谱系追溯。
汽车零件是秦皇岛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位于经济技术区的智能制造产业级示范基地,推动中信戴卡、戴卡兴龙等企业实现了智能化升级。2018年,秦皇岛智能制造产业级示范基地实现工业增加值40.4亿元,同比增长16.1%。
未来工厂、无人车间、机械手臂……秦皇岛瞄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机遇,加快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压延、文体旅游、临港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力发展生命健康、信息智能、绿色建筑及节能环保等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软件、创意设计等未来高潜产业,构建具有秦皇岛特色的“532”现代产业体系。
2020年,秦皇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9.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6个百分点。
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秦皇岛坚持“以城定港、港城融合”,以秦皇岛港转型带动沿海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2020年11月18日,秦皇岛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目前,已有汽车零件、物流集散等行业的多家企业入驻,公共保税仓、冷链物流等新业态正在加速集聚,“黄金口岸”正加速释放“黄金效益”。
围绕“十四五”开好、起好步,今年,秦皇岛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牢固树立“讲政治、勇担当、抓落实、促发展”工作导向,认真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和“三基”年活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加快新时代全面现代化国际化沿海强市、美丽港城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100。(河北日报记者孙也达 通讯员王东、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