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讯(记者张淑会)近日,河北石家庄“00后”学生刘宇杰在河北医科学第二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成功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246毫升“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据悉,刘宇杰是河北第565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
2000年出生的刘宇杰是河北地质学的一名三学生。2018年12月,刚满18周岁的他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那是我18周岁的成人礼。”刘宇杰说,受父亲献血影响,他小时候就知道献血可以挽救生命,所以一到献血年龄,他就积极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
“以前,一直认为捐髓是抽取骨髓,心里挺害怕。”刘宇杰告诉记者,经过深入了解后,才明白捐髓是通过采集外周血分离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健康不会带来伤害。对此,2019年5月他和同学献血时,坚决留取了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5月,正在学的刘宇杰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与一位患者的初次配型成功。“救人是事,承诺了就要兑现。”刘宇杰深知捐献对患者意味着什么,当即回复同意捐献。
对于刘宇杰的决定,他的父亲十分赞同,可母亲由于不了解捐髓是怎么一回事,担心影响儿子的身体。“我和父亲就给母亲科普捐髓的‘来龙去脉’,耐心做思想工作。”刘宇杰告诉记者,母亲最终还是拗不过他,同意了捐献。同时,河北地质学的领导和同学也都十分支持他,叮嘱他多运动,注意饮食,其所在学院及时和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表示全程配合。有了家人和学校的支持,刘宇杰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捐献安排在12月。前几天,在家人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刘宇杰来到河北医二院,进行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希望我能帮助那名素不相识的患者尽快康复。”刘宇杰说,也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带动身边更多同学和爱心人士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