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质量“京津冀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
迁西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蓝天白云下的迁西县城全景鸟瞰图。 河北日报通讯员王爱军摄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2月10日,迁西县生态文明暨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誓师,贯彻落实唐山市生态文明推进暨气污染治理“退后十”誓师精神,明确提出,凝聚共识,强化举措、克难,巩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力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快高质量“京津冀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唐山“退后十”作出新的迁西贡献。
空中俯瞰迁西县东莲花院镇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满目青绿。河北日报通讯员李少华摄(无人机拍摄)
迁西是京津冀生态功能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3.5%,居全市第一位;拥有84座中小型水库、10条主要河道,是全国唯一的“百库县”;境内蓝绿空间占比高达90%,拥有生态文明示范县、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多项“国字号”荣誉。2021年全县空气综合指数4.45,同比下降10.82%;优良天数284天,同比增加10天,优良比率达到77.8%,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2月17日,在迁西县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监测和预判分析。 河北日报通讯员李少华摄
“迁西在生态文明上有基础、有潜力。”迁西县委蔡宗健表示,稳定退出“后十”,重在一个“稳”字。今年,迁西将继续举全县之力真抓实干,放优势、补足短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的“迁西样板”。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这场空气质量战中,迁西县力推进“一线工作法”:领导干冲锋在一线,班子领导严格落实监管责任,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下沉一线督导检查;常设机构设立在一线,迁西县生态环境保护事务中心,作为常设机构全面统筹县域生态环保工作;县级资金投放在一线,针对环保设备不足问题,在县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充足资金,高标准完成控站周边道路硬化、山体修复、裸地绿化等重点工程,实现了控点周边全时全域精细化管控;人员队伍配备在一线,公开选聘具备专业素养的乡镇综合执法队长11人。
2月17日,在迁西县数据中心,工作人员正对山林火情易发点位进行空气质量数据监测和预判分析。河北日报通讯员李少华摄
铁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迁西县提出强化3个管控。强化源头管控,落实点源、面源综合整治,强力推进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工业企业创A、扬尘治理、车辆污染管控、洁净煤推广等重点工作,提升气污染防治效果。强化精准管控,推进精细化管理、科学化管控,最限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高标准完成PM2.5、PM10、臭氧等浓度下降任务,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铁腕管控,深入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加刑责治污、追责问责、异地交叉执法力度,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蓝天、白云、碧水、绿树,风光美丽的迁西县城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图为一名摄影家在观景台上拍摄。河北日报通讯员王爱军摄(无人机拍摄)
狠抓薄弱环节,迁西县今年把PM10管控作为重点,打响扬尘污染治理歼灭战。据了解,目前正在加快道路硬化绿化净化进程,确保3月底前完成建成区内裸露地面、周边5公里内国干道、县乡道路及两侧停车场、汽修、餐饮门店等硬化工作。针对施工工地、露天矿山扬尘和矿企道路扬尘问题,迁西县全面开展矿山、选厂、砂厂、料场扬尘专项治理行动,通过裸地(山体)绿化、道路硬化、保洁常态化,有效控制扬尘污染;不断加密加日常清扫保洁力度,每半月开展一次洗城行动,确保全域无死角死面,路见本底、树见底色、车不起尘。
俯瞰迁西县滦水湾公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河北日报通讯员李少华摄(无人机拍摄)
突出源头治理,迁西县今年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推动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培育壮氢能产业;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持续推进出租汽车、市政、城市配送、邮政快递、铁路货场等车辆电动化进程,加“公转铁”推进力度,确保今年6月底前津西铁路专用线通车运营;紧盯全县钢铁、焦化、玻璃等重点企业,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新能源用车奖补等方式,加快推动企业用车由传统燃油方式向新能源动力方式转变,确保重点企业6月底前新能源用车不低于50%,年底达到100%。
蓝天白云下的迁西县城风光旖旎。河北日报通讯员李少华摄
在此基础上,做做强生态工业,积极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再制造产业集群。按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增产业严格准入的原则,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低能耗、低排放、高精尖、高效益方向迈进,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亩均效益”;推动矿产资源整合重组,力高标准绿色矿企,实现铁矿采选业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年内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以上;引导工业企业加环保资金投入,推动环保设备技术改造创新,推动企业节能节材节水节电,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实现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