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 促发展 见行动|唐山市路南区以产兴城提升城市能级
河北日报讯(记者刘禹彤 通讯员刘斌)春日,走进唐山市路南区里项目现场,一条特色商业街正在崭露雏形。路南区委李俊朝介绍,以“修旧如旧,留住乡愁”为设计理念,该项目努力再现著名商业街“小山”的繁华盛景,同时导入文创、电竞、潮玩等新业态,让城市新地标破题起势。
今年以来,路南区坚持把重点片区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抓手,在融合中提振产业发展质效,拓展乡村振兴路径,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优美的南湖片区。 路南区委宣传供图
文化复兴,全面提速原点及东片区。“来唐山没逛过‘小山’,等于没来过唐山”。19世纪末,随着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的通车,众多商贾开始奔赴唐山的“小山”经营买卖。此后数十载,这里的商贸和文化产业逐渐兴盛,“小山”也成了与北京栅栏、天津劝业场齐名的商圈。但是唐山地震和震后城市中心的转移让“小山”走向落寞,往昔盛景成了老唐山人魂牵梦绕的独特记忆。如今,路南区着力改造提升“小山”所在的原点及东片区,唤醒“唐山记忆、唐山乡愁和唐山味道”。结合城市避险,开创城市空间,在3.3公里地震断裂带上“城如意”体育公园。改造升级里商业街,主街配套管网已全安装完成,天幕钢结构、建筑加固改造正在进行。
传承文脉,让科技、人才和教育汇聚老交老火车站片区。眼下,在唐山市南新道以南、路以东的老交老火车站片区,西南交园项目即将落成。历史上的西南交曾以“唐山交通学”之名蜚声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在唐山这片热土上曾培养过批铁路、采矿、冶金领域专家。1964年学校迁往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学。路南区为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回归,全力打造涵盖交研究院、交学府、唐山交实验学校等3个板块的西南交园项目。通过进一步与西南交深化人才培养引进、科研成果转化、校地共赢发展等领域合作,全力推动产业转化和成果孵化。目前,交研究院已具备使用条件,交学府基本完工,唐山交实验学校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
西南交园项目原址上复建的南讲堂。路南区委宣传供图
以产兴城,持续提升城南经济区能级。该区域位于唐山市东南,路南区将其作为承载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着力发展航空航天、现代应急、智能制造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将减材料、减环节、减费用、减时限作为关键,开展不见面审批、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服务,将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内,申报材料精简40%以上。去年以来,该区域新增亿元以上性新兴产业项目6个,全年营收突破1166亿元。
丰富供给,不断延展南湖片区文旅产业链条。环绕南湖生态公园,路南区坚持做好生态、产业、聚人文章,将人文生态优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发展胜势。加快南湖CBD项目,打造以商务办公、文化旅游、购物娱乐、居住生活等多种场景融合的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推动唐山新体育中心项目竣工运营,高标准场地可举办地区性综合赛事和全国单项赛事。积极谋划实施南湖新生活广场项目,加快推进南湖风景名胜区与开滦矿山公园联合创家5A级景区,打造业态丰富的环南湖经济圈。
城市扩容,将南片区打造为“南新城”。南片区位于唐曹公路以东、新陡河以西,是唐山城市的“南门”。路南区高标准做好“一轴三片区”城市设计,释放3800余亩土地空间,全力导入教育医疗、亲子休闲、文旅康养等资源配套和朝阳产业。全力推进衡水一中、衡水二中唐山分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南布。
原点及东片区的新地标——原点展。路南区委宣传供图
◎访谈
抓项目强支撑,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
——访唐山市路南区委李俊朝
记者:当前,全上下深入学贯彻的和全国两会精神,对于路南区而言,去年经济运行情况怎样?今年该如何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干劲,推动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李俊朝:按照唐山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扎实推进重点项目,专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要求,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唐山市委“12345”工作总体布,锚定“12358”工作思路和“18311”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开创经济强区、幸福路南新面。
今年,围绕“抓投资、上项目、优环境”工作主线,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以重点项目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记者:围绕“抓投资、上项目、优环境”工作主线,路南区有哪些具体思路举措?
李俊朝:着力抓招商引资,努力打造投资洼地和兴业沃土。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推行全员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主动出击、上门洽谈,重点瞄准龙头企业、国企央企,以及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项目,制定个性化、订单式的招引方案。相继促成了总投资90.51亿元的10个项目成功签约,引进信息技术企业5家,项目总数、总投资额均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依托城南经济区、创新里等产业平台牵引作用,锁定航空航天、现代应急、高端装备细分领域招商,精准做好招商策划和目标分析。均和航空航天产业园等41个项目落地开工,应急管道高端波纹补偿器等10个重点项目迅速推进,AI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4个项目预计年内竣工,在加速产业链现代化上形成领跑姿态。主动对接上级门找资金、找政策,为稻地镇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城区垃圾收集处理项目等5个项目争取专项债券3.95亿元。
强力抓营商环境,切实提高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持续优化市场、政务、法治、信用、金融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各项惠企政策落到实处。深化“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实施“周末不打烊”、工程事项并联办理等措施,项目落地到开工节了50%以上时间。(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