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王永晨)6月17日,由邢台经济区林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的约20000亩订单式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全收获完毕,负责人魏林义的脸上乐开了花:“今年是合作社发展小麦良种繁育规模最的一年,也是小麦单产的一年。经初步估算,这季冬小麦的亩均纯收益能达到1400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6月14日,邢台经济区留村6300亩订单式小麦收获现场,一辆辆型联合收割机将金黄色的麦穗颗粒归仓。 通讯员李院红摄
65岁的魏林义牵头林义合作社10年来,专注于田粮食种植。合作社以邢台经济区留村6300亩成方连片的农田为基地,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高产高效节水管理模式,带动了粮食增产、农户增收,2016年被评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近年来,林义合作社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方式,将合作对象扩到区内外的6万亩土地。2021年,合作社与河北地种业有限公司等两家种业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将订单式小麦良种繁育面积扩到两万亩,重点种植马兰1号等小麦新品种。
邢台经济区留村6300亩订单式小麦面积收割,种植户享受丰收的喜悦。 通讯员李院红摄
6月14日,邢台经济区留村6300亩订单式小麦良种繁育基地统一收割首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台台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机声隆隆。合作社的场地上,不一会儿,金黄色的麦粒就堆成了小山。
“这就是马兰1号,你看多饱满!”最早一批入社的职业农民王小五抓起一把麦粒高兴地说。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调度下,他专职伺弄着390亩农田,冬种小麦夏种玉米。这是头一回种植马兰1号,他按照繁育种子的技术规范精心管理,如愿以偿迎来了丰收。
“王小五管理的小麦产量属于的一档。”麦收完毕,魏林义报出了王小五种麦的新收成:亩均产量1554斤,售给种子公司每斤1.695元,比普通小麦高出约0.2元,亩均毛收入创纪录地超过了2600元。
在邢台经济区林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场地,金黄色的麦粒堆成了小山。 通讯员李院红摄
从10年前的小麦亩产500斤,到6年前的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再到今年的小麦亩产面积突破1500斤,林义合作社专业化种植小麦的产量节节升高,取得的成果分外喜人。
“能走到这一步,好的种子、好的技术和管理缺一不可。”魏林义说,算小账,合作社和农户今年的收成都不错。但他更愿意算算账:“高产离不开好种子。今年我们一亩地的收获,足以支持50亩地左右的小麦种植,这就为明年更面积的丰收打好了基础。只要再把管理技术跟上去,小麦亩产1500斤真的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