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的指导意见》,为数字明确了方向。
雄安,这座承载千年计的“未来之城”,在规模的同时,“云上雄安”也在拔节生长,在城市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在数字方面提供了“雄安方案”。
目前,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在这里基本建成。数字技术正让雄安变得越来越“聪明”,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出现。记者近日走进雄安,感受智能城市的成长故事。
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孪生共建”
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招商蛇口项目工地办公室内,电脑显示屏上展示着数字版的“孪生工地”。随着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角度的变换,楼房位置、排水管、电路等立体呈现。一位项目负责人说:“现实中我们埋下的每一根管,都会在施工前同步绘入数字模型,经校验无碰撞后再施工。”
不单单这一座工地,中的雄安新区已全数字孪生。“其他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数字化更多的是改造和叠加。雄安新区是从零起步,具备先天优势,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杆路灯,在数字城市中都一一对应。”数字雄安CIM平台(城市信息模型)高级产品经理王香改说。
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地下管廊调试物联网设备(2022年3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目前作为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基础设施平台的“一中心四平台”体系基本建成。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秉鑫这样描绘:城市计算中心作为“城市脑”,具有强的数据计算和云存储功能;CIM平台、物联网平台、视频一张网平台,分别对城市基础信息、智能感知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全量采集汇聚、统一标准、共享使用;块数据平台则对数据进行编目治理,便于共享。
这是中的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2022年6月28日摄)。新华社发
参与城市计算中心研发的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经理胡军军说,对于搞技术研发的人,雄安是一个很好的场景应用试验场。但技术是不断更新和迭代的,雄安更的优势在于其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以及业务流程和模式的创新。
雄安新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说,打造智能城市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坚持规划优先的理念,专门出台智能城市专项规划。并按照和河北要求,构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目前已出台22项标准成果。
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目前我国智能城市标准制定工作刚起步,指导实践的具体标准尚不充足,处在阶段的雄安新区主动研究制定适合新区定位的智能城市标准,为未来城市的规划管理树立了一个样板。
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成为常态
在雄安新区容西片区绿化水系工程工地,工人们正在进行施工作业。“过去干活一般都是年底结账或者是按季度结账,在雄安每个月都按时足额发放,而且是以数字的形式直接发放到特定的‘钱包’里。”建筑工人储宝革说。
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一智慧工地展示进行工地VR安全体验(2022年4月13日摄)。
以创新理念营造“智慧生活”
4月上旬,雄安新区启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首批参与测试的无人驾驶中巴共有18辆,预计年内这一数量将增加到100辆。
一辆无人驾驶车在雄安新区道路进行路测(2022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记者登上一辆无人驾驶中巴看到,车内共有11个座位,前面有一个控制屏。负责道路测试的安全员刘勇说,他以前是开货车的,经一周培训后即可上岗操作无人车,他的主要任务是应急处置。测试阶段车辆行驶固定路线,时速约20公里。
人们对于街小巷上的电线杆司空见惯,然而在雄安,一根根智能信息杆柱藏着这座城市的智能密码。在首个规模建成区容东片区,总里程达153公里的数字道路上已布设智能信息杆柱3000多根,实现图像数据、雷达数据、感知数据等交通全量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实时传输。
工作人员在雄安新区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监管平台工作(2022年3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智能出行不光着眼于地上,在已经交付的容东片区,地下面积约4.7平方公里,没有导航方向感会很差。雄安利用“5G+北斗”技术,能快速实现区域地下空间导航定位。
办事忘带怎么办? 雄安新区4月1日起尝试“数字身份”新模式,在雄安政务服务中心可扫码取号。忘带的办事企业和个人,只需打开手机用申领的二维码扫一扫,问题就解决了。
如今在雄安新区,企业登录“政通雄安”App即可免费申领5枚电子印章,包括单位公章、法人代表名章、发票专用章、合同专用章、财务专用章,线上申领的加盖电子印章的公文、证照、协议、凭据、流转单等各类电子文档,与加盖实物印章的纸质书面材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市民在智能无人售卖车购买饮料(2022年5月27日摄)。
文字记者:李凤双、张涛、秦婧、崔啸行
视频记者:张硕、张玮华
海报设计:孙瑶
新媒体编辑:胡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