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的雄安新区将改变当地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农民工朱国庆的生活↓↓
6间房屋,宽敞的院,一棵石榴树在冬日的寒风里展示着倔强的枝杈。1月4日15时,一个数九寒天的午后,记者来到容城县容城镇北后台村朱国庆家。
半年前,雄安新区举行的就业培训暨劳务用工对接会上,铁建房山桥梁有限公司率先向容城府提供了30个劳务岗位的订单,这是雄安新区的首个劳务输出项目。52岁的朱国庆成为首批到央企上班的30名农民工之一。
那一天是2017年7月3日,包括朱国庆在内的30名建筑工人身披绶带,在新区、县有关领导的欢送下,登上去往铁建房山桥梁有限公司的专车。在他看来,企业就是企业,生产生活条件、用工环境都不错,工资待遇也让人满意,一个月约5000元工资。
朱国庆和一起去的工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培训,在师傅带领下开始上岗,从事管片制作。一共有拆模、清模、抹面等五道工序,他干的是抹面的活。“五道工序我都学会了,派到哪儿都行。”
管片车间里10个人一组,朱国庆是副组长。“咱勤快、细心,干事认真负责,成为车间里的积极分子。”朱国庆为此感到自豪。
去年8月,因左耳听力有点障碍,朱国庆离开单位,又回到了家。“企业要求严格是应该的,这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咱个人负责。”对此,他表示理解。
回来后,朱国庆也不闲着,四处找活儿。有了央企工作的一段经历,他学到了手艺,还学到了严谨做事的态度。这些都对后的工作有益处。
性格随和、干活儿认真的朱国庆,在工友、工头当中颇有人缘,所以家有活儿小活儿都少不了找他。有段时间,朱国庆在呼和浩特一处园林干活儿,当时老板开车把他放下就走了。虽然没人监工,但朱国庆干活儿一丝不苟,绝不偷懒。负责其他工程的老板看到后,向他竖起了拇哥。
现在,趁外出活儿少的季节,他报名参加了电焊工培训班。自己有电焊的技术,只要理论考试通过,就能拿到电焊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此他信心满满。来到东配房,他打开一个个工具箱,热熔机、电焊机、电锤、手钻都是他的宝贝。“有证没证,一个月工资能差上千元。”朱国庆小心地整理着这些工具。
点击进入雄安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