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 ——专访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日前公布,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间揭开面纱。如何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空间如何布?河北日报记者专访了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 记者: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 杨保军:国土空间格是新区和保护的总体框架。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 生态优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新区自然特征,将新区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绿色发展。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推进一体规划,不断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强度,新区远景强度控制在30%,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公里。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突出节约集约,促进用地高效利用,新区规划区按1万人/平方公里控制。 科学管控。统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水利防洪、森林城市等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空间控制线的充分衔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先期划定以白洋淀核心区为主的生态保护红线,远期结合森林斑块和生态廊道逐步扩;严保永久基本农田,耕地占新区总面积18%左右。严控城镇边界和人口规模。划定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边界,实行留白,为重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记者:未来新区空间格广受瞩目,“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空间布如何形成? 杨保军:空间格是新区和发展的总体结构。规划坚持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逐步形成统筹、功能完善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空间布。 “一主、五辅”是新区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主要布在白洋淀北,规划在城市之间生态隔离带,形成组团式城市空间格,也是新区中期发展区的主要构成分。 “一主”即起步区,是新区的主城区,按组团式布,先行启动。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采用现代信息、环保技术,建成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环保宜居且具备优质公共服务的新型城市。 “五辅”即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寨里、昝岗五个外围城市组团。全面提质扩容雄县、容城两个县城,优化调整安新县城,寨里、昝岗两个组团。 “多节点”即若干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是新区实现统筹和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在新区内相对均衡分散布,形成点状布形态,促进一体化发展。 以现有乡镇为重点,综合基础、历史和资源特色、区位条件以及新区功能定位,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镇,成为雄安新区体系的重要环节及定制化特色产业的功能节点。划定特色小城镇边界,严禁规模房地产。 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推进新区全域美丽乡村。保持自然风光、田园风貌,突出历史记忆、地域特色,规划特落。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治理有效、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记者张伟亚) 点击进入专题